第10版:评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

本报特邀评论员 吴 德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3月08日   第 10 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近年来,我国农业取得显著进展,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3731亿斤,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每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33元,增速分别比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2和2.3个百分点。但当前我国在推进农业强国进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机械化率显著低于农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每年化肥、农药使用量约占全球1/3;农业品牌和品质建设不足,农业品牌多而不精、大而不强;生产要素短缺,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13公顷,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缺少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经营、营销、电商、金融等人才,以及有利于产业发展稳定的资金投入和金融服务机制。

要实现产业振兴,必须坚持精准发力。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农业机械装备智能化、绿色生态、节水、提质增效等技术研发应用,采用云计算、大数据、5G等信息技术开展田间数字管理,推动农业发展质量、效益、整体素质全面提升。继续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引导农户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500亩以上土地面积区域形成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经营格局,50-500亩土地面积区域形成小型机械化和劳动力密集化的复合生产经营格局,50亩以下形成主要以劳动力密集的精细生产经营格局。培育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聚焦“双碳”目标,全面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乡村产业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粮食主产区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修复补偿等相关制度,建立促进绿色发展的金融市场和交易平台,推动建立碳汇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支持并推广节能减排降耗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继续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深入开展统防统治,减少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大力发展品牌农产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的生产标准体系,采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全程可追溯体系,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标准化生产和全程管理。建立产业联盟和合作社等组织形式,整合生产资源,提高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型手段,建立“农户+供应链组织者+消费者”的短供应链模式,更好地联结供应端与线上需求。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构建“区域公共品牌+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企业自主品牌”三级品牌体系,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和扶持政策,促进农产品品牌工程的推进和实施。

推动生产要素的融合发展。通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业生产力,鼓励非农产业人才投身于产业融合发展。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上切实发力,并科学盘活土地资源,加快落实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用地政策。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市场体系、服务体系、产品体系。建立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在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之间构建多层面的合作共赢机制,因地、因业制宜探索多种融合方式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

(作者系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

2023-03-08 本报特邀评论员 吴 德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9436.html 1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 39,43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