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评论

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本报特邀评论员 袁亚湘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3月08日   第 10 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当前各国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时代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要持续提升基础研究能力,筑牢国家创新体系基石;坚定人才培养自信,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弘扬科学精神,以中国特色创新文化滋养创新精神,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加强基础研究,筑牢创新基石。没有地基,何建高楼大厦?核心技术的根源问题是基础研究问题,基础研究搞不好,应用技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实践证明,服务社会不仅不会弱化科学家的科研能力,恰恰相反,将科学基础研究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可以大力拓展认识自然的边界,开辟新的认知疆域,孕育新的科学突破。与服务社会相辅相成、并驾齐驱的是科研工作者对纯学术基础研究的自由探索。要切实提升我国科学基础研究水平,就要允许科学家释放想象、绽放激情、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就要鼓励科学家勇于质疑、挑战权威,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闯他国不敢闯之道。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同时,以更大力度增进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构筑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平台,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既有效维护我国科技安全利益,又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聚天下英才、育天下英才。没有人才,谁来创新?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实现人才强国的关键所在。人才强国,就要树立长远眼光,坚持问题导向,以激发活力为核心,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不断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人才强国,就要完善各类科技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及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不能让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构建符合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人才强国,就要走稳科技人才自主培养道路,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人才强国,就要坚定人才培养自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五湖四海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大胆起用青年人才,果敢信任青年人才,以开放创新之思维与胸怀,构建开放创新之生态与平台。

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精神。“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建设科技强国必须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精神。创新文化是滋养创新精神、强化创新动力、激发创新活力的根基与土壤。弘扬科学精神,就是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自由探索。弘扬科学精神,就是提倡怀疑、批判,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通过接续奋斗铸就了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以及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是中国科研工作者之骨气、志气、底气,是中国科研工作者独有之精神。未来,我们要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3-03-08 本报特邀评论员 袁亚湘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9435.html 1 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39,43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