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已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国家粮食安全总体有保障。
近日,国务院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下称《行动方案》)明确了“巩固提升口粮、主攻玉米大豆、兼顾薯类杂粮”的分品种增产思路,提出巩固提升优势产区,挖掘其他地区潜力,调整优化粮食生产格局。此次《行动方案》有何深意?杂粮优势在哪里?又如何拓宽杂粮通向大产业之路?
围绕上述问题,全国政协常委、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阳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黄显良,北京农林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食品营养研究所所长赵晓燕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发展多元化的粮食生产
记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粮食产量得以实现的基础。在当前增产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我国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请问有何深意呢?
程永波:《行动方案》的意义在于:一是通过提升粮食产能,确保国家有足够的食物供给,抵御外部冲击,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二是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三是通过多样化的作物结构,促进生态平衡,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四是不同的粮食作物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食品需求,促进营养健康。五是通过提高特定作物如玉米和大豆的自给水平,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提高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战略自主性。总的来说,《行动方案》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粮食生产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还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黄显良:《行动方案》无疑是我国农业领域的一项重要政策。我们要认识到,粮食是国家的根本,是人民的生命线。确保粮食安全,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调整粮食作物结构,发展多元化的粮食生产,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一行动方案还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助力“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亟须破解杂粮产业发展难点
记者:近年来,山西小米、内蒙古乌兰察布燕麦、库伦荞麦和康保莜麦等一批省级、市级、县级杂粮区域公用品牌快速崛起,成为各地的“金字招牌”,提高了杂粮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打破了杂粮“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实现了质量效益双提升。那么,杂粮的优势在哪里?增产过程中面临哪些困难?
黄显良:杂粮是除了小麦、稻谷、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之外的其他粮食作物,如豆类、薯类、谷物等。作为我们这些来自广东阳江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对于杂粮特别是甘薯,有一定的情怀,靠它养活了不少人。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食物来源多样性的需求,对于杂粮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再加上杂粮价格相对较高,经济效益较好,吸引了更多农户和种植户的青睐。
然而,杂粮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杂粮生产周期长,产量相对较低;土地分散不利于机械化种植;杂粮产业的市场竞争也相对激烈等,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是杂粮产业需要面对的挑战,需要共同努力,推动杂粮产业的持续发展。
程永波:目前来看,杂粮多为本地作物,适应性强,耐旱耐贫瘠,可以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生长,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壤结构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也因此杂粮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但相较于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和稻谷,杂粮的生产效率往往较低,缺乏高产优质的品种和成熟的种植技术。还有杂粮产品加工水平不高,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虽然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在提高,但对杂粮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还有待提升。此外,杂粮产业链条相对较短,市场体系不完善,品牌建设滞后等也是制约杂粮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赵晓燕: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家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进,在需求增长、市场拉动等多因素的推动下,我国杂粮作物的生产面积稳中有升,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如,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等优势产区加速向产业集聚区转变,一批集约化、专业化杂粮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主产区优势凸显。形成了一批全县域发展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及专业合作社、种植农户等产业化组织一体化协同发展模式,这些新型生产经营组织在良种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技术推广、产品研发生产、市场营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做大做强杂粮产业,需要加强对杂粮加工行业政策和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针对性强、可操性好的政策,在原粮稳定供应、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加工设备和生产线升级换代、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和推广、多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拓宽杂粮通向大产业之路
记者:如何加快推进杂粮产业深加工,变杂粮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真正把小杂粮培育成大产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程永波:我们要制定杂粮产业深加工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推动杂粮产业深加工的发展。加大对杂粮深加工技术研发的投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同时根据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优化杂粮产业深加工产业结构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此外,还需加强杂粮深加工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赵晓燕:可聚焦杂粮全产业链发展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以县域为主体,坚持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广大农民跟进,科研、金融、互联网、品牌创意机构参与,形成组织一体化协同发展。
黄显良:根据当地的气候、季节、土壤特性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种植杂粮,比如我们南方的“稻-稻-薯”模式,根据南方当地,特别是广东阳江部分地区含沙量较高的松软土质以及市场需求,利用冬闲农田种植马铃薯或者番薯,通过科学的水肥管理和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实现高产增收,既提高冬季闲置土地利用率,又给农民增加收入。同时加大对杂粮储存、加工等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杂粮的产量和质量,借鉴先进的农业技术,发挥农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户和种植大户的杂粮技术指导,结合本地实际,推动杂粮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此外,我们还要加强杂粮产业链的建设。通过建立完善的杂粮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产业的抗风险能力。目前,广东以甘薯为主的杂粮开展全产业链建设,从育苗到种植,从加工到销售,甘薯已形成全机械化生产模式,为其他杂粮全产业链建设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