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关注

共同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民盟第二届乡村振兴发展座谈会综述

本报记者 包松娅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4月24日   第 12 版)

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是古村落保护发展的典型

会议现场为优秀论文获得者颁奖 (民盟中央社会服务部供图)

兰江之畔,春和景明。

新世纪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20年一张蓝图绘到底,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就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部署,为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提供了行动指南。4月18日至19日,民盟第二届乡村振兴发展座谈会在浙江兰溪举行。民盟中央及地方组织各有关方面代表、“三农”领域专家学者、民盟乡村振兴骨干培训班学员等汇聚兰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建设和美乡村 迈向共同富裕”主题履职建言,为乡村振兴贡献民盟力量。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中的“诗与远方”

红花绿树掩映青瓦白墙,小桥流水环绕着院落街道。一步一景的转换中,参加实地考察的代表们对“美丽乡村”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如果将视角拉远,这是浙江万千乡村的“一角”,是“千万工程”的具体成效的一部分,也是老百姓幸福生活真真切切的缩影。

“我们所看到的农村环境整治只是‘千万工程’的一环:从环境整治入手,‘千万工程’不断迭代至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发展,最终达成了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座谈会上,“三农”专家、中共浙江省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顾益康介绍道。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回顾中国文明史,农业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向来占据重要位置。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宏伟征途中,工农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和农村生产关系的持续深刻变化,体现着现代化发展的演变趋势。

从浙江的当下漾开,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张琦顺着历史的脉络,深刻解读了中国式农业农村发展之路。

“我国城乡格局经历了从‘乡村中国’演变为‘城乡中国’的历史过程,尤其体现在城乡人口、收入等方面的结构性变动。”张琦认为,工农城乡关系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最基本的动态关系,工农城乡关系的转变,实际上是城乡要素资源配置的调整过程。立足于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和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从全局上看,我国农业“大而不强”的现状未发生根本性扭转,中国的农业综合竞争力仍然处于相对弱势,城乡之间的要素配置仍存在不合理不均衡问题。

在张琦看来,高质量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在“三农”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项复杂持久的工程,关系到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还关系到万亿农民的幸福美好生活,要全盘谋划、久久为功。既要锚定战略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也要自觉站稳人民立场,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

站在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浙江用20年时间与实践积累的建设美丽乡村、经营美丽乡村、共享美丽乡村的丰富经验就显得尤为意义非凡。“浙江要总结好、示范好‘千万工程’的实践经验,助力全国各地在推进乡村建设时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让更多美丽乡村成为农民的美好家园、城市市民的‘诗与远方’。”顾益康说。

▶▶▶“千万工程”创造性实现与地方实践相结合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中国地大物博,区域特点各不相同。如何“因地制宜”创新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座谈会两个分论坛聚焦的议题之一。

民盟青海省委会秘书长李建梅来到浙江兰溪,相当于是从高原来到江南。

“青海是青藏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国家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受浙江‘千万工程’启迪引导,青海沿其足迹开启建设征程,着力绘制了高原美丽乡村画卷。”李建梅分析认为,除了可复制的经验,青海还有自己农牧业产业发展的先天不足和城乡一体发展的痛点,“要通过提质增效、市场牵引,激发农牧民新型经营主体活力,促进农牧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同时,厚植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动能。”

如果说青海的特色产业是农牧业,那么民盟牡丹江市委会副主委许新介绍的则是东北“土特产”——沙棘,历经多年努力和培育,“小沙棘”已经发展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当前沙棘产品仅占国内市场需求量的五分之一左右,建议在产业布局上,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定向招商,精心实施品牌战略。”许新认为,当前沙棘在我国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和陕西等地都有广泛种植,各地要结合实际,共同做精沙棘产品,做强加工能力,做大市场份额,做优特色品牌,让土特产也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央有关部门印发的《关于有力有序有效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整治、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来自河南的盟员司俊武深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必要条件是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就必须加大对乡村的资金投入。这些投资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因此推进“千万工程”建设必须首先解决资本来源问题,然后解决资本投入方向问题。

“广大乡村地区要拒绝等靠要、借支赖等模式,主动参与吸引资本的竞争,主动接受资本投资运营监管,并将资金投入优先考虑产业发展。”司俊武认为,这样才能吸引社会资本持续对乡村发展进行投资。

认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民盟中央农业委员会委员李春燕的体会是,浙江“三农”工作能够领跑全国,不仅因为有理论引领、政策支持以及经济先行等优势,还因为浙江注重引导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建立了推动青年长期扎根乡村的人才培育和扶持机制。

“在实际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过程中,可将乡村青年人才培养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突破口。”李春燕在交流中表示,当前环境优化让不少青年人有了返乡创业的意愿,为扶持和激励青年人才主动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还需构建长效机制,扶持大学生到乡抱团就业创业、构建农村电商创业就业培育体系等,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用乡恋守住乡魂、护住乡根、留住乡愁

岁月结成蛛网,记忆磨出茧片。斑驳的墙壁与木门似乎还在诉说着时光的流逝。

从会内走到会外,无论在“民盟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基地”——范院坞村,还是古文化村落——诸葛八卦村,与会代表发现,这些拥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不仅没有在乡村振兴中失掉“颜色”,反而愈加增添了别样的“味道”,一种被称为“乡愁”的味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

乡愁既是一种情感归属,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民盟中央社会服务委员会主任熊方军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渡,尤其是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大量农民离开乡村,亲友乡邻散居他乡,“以家庭为核心,家庭、邻里、村落等关系紧密相连”的乡村“熟人社会”大量消失。乡村经济空心化、乡村社会功利化、乡村文化边缘化带来的乡村吸引力下降,成为乡村振兴和乡村现代化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乡村文化最能唤起民众的文化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守护发展乡村文化对于增强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乡村振兴中探索乡愁文化要克服功利短视思想,避免‘建设性破坏’和‘开发性破坏’,着眼乡村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推动乡愁文化创新发展。”熊方军提出。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留住乡愁首先要留住乡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一级巡视员董红梅在主旨发言中提出,要坚持村民作为传承发展的主体,通过提升村落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程度,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村民增收。

此外,2022年至2035年,我国将迎来历史最大“退休潮”,平均每年新增退休人员将达到2000万。在民盟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高延玲看来,如果能够用乡愁、乡恋这把“钥匙”,完善支持保障政策、补齐乡村公共服务短板,搭建多样化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五老”(老干部、老专家、老医生、老教师、老模范)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将有望带动乡村人脉流、资源流、信息流,改善乡村风气。

民盟浙江省委会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许建伟关注的是乡村非遗,长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持续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要完善传承链条,聚焦‘传二代’,同步‘传承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拓展传承群体的数量。完善非遗产业链,鼓励跨界融合、古今融合,完善法规标准,护航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利用。”许建伟说。

“坚持以农民为本,创新中西部地区‘千万工程’实践”“传统村落的‘沉浸式文旅’开发与保护”“发挥村规民约的规范引导作用,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两天时间,座谈会进行得深入而丰富,民盟各地方组织代表来到浙江向“千万工程”取经的同时,也把各地的实践探索带到了浙江,为浙江“八八战略”“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加力赋能。事实上,民盟中央长期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共同富裕等重大问题开展参政履职,积极建言献策,拓展社会服务,取得显著成效。与会专家们相信,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献计出力,民盟中央一定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04-24 本报记者 包松娅 ——民盟第二届乡村振兴发展座谈会综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0967.html 1 共同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60,96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