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慈善周刊

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为乡村发展输送力量——

公益助力青年创造美好未来

本报记者 顾磊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2月19日   第 10 版)

石河子大学“智慧棉农,数字棉花”科技服务团向棉农介绍人工智能技术。

在吉林四平梨树县、双辽市的乡村,奔走着一支大学生团队。学生们走访当地非遗手工艺品产业,针对市场需求不足、销售困难和生产工艺落后等问题,他们协同当地非遗手工艺人开展文化赋能、产业赋能、科技赋能下乡工作,为当地非遗产业转型升级贡献了有效力量。

包括这支名为“吉林外国语大学锦绣非遗队”在内的260支大学生团队,今年在全国各地的村庄开展创新实践,服务当地发展。这些团队来自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发起的2023公益未来·大学生“就业力”实践项目(简称“公益未来‘就业力’项目”),该项目为大学生提供系列职业发展课程以及社会实践和参访机会,助力他们拥有美好前程,也为乡村发展输送力量。

多维度提升大学生“就业力”

“就业力”概念由学界新近提出。大学生“就业力”包含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此前发布的高校调研报告和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指出,仅有51.3%的大学生求职目标明确,一半受访大学生希望得到生涯规划启发,53.6%的大学生希望获得技能提升方面的培训,超6成大学生希望在职业发展方面获得更多实践机会和技能培训。

公益未来“就业力”项目开展两个方面的业务:其一是“就业力”赋能,聚焦大学生就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两个方面开展系列课程,通过线上小程序、一对一辅导、企业参访等形式开展活动;其二是招募高校学生团队到乡村实践,以学校为单位,每所高校10支队伍分别获得6000元实践经费。

该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课程包括就业能力适应、就业竞争能力、情感情商能力、乡村实践能力4个板块,涵盖了人机交往、组织管理、营销能力、创业能力、情绪识别、田野实践等内容。目前项目吸引了近3300名大学生注册小程序观看“就业力”课程,直接带动6000余人参与项目实践。调研显示,66.4%的学生表示学习到了就业知识,68%的学生提升了就业信心。

项目还与全国范围内26所高校合作,组织260支高校大学生团队利用暑假深入乡村开展实践活动,内容涉及产业发展、科技助农、非遗文化、文化旅游、健康筑牢、教育发展等方面。

“项目通过搭建大学生直接到乡村的实践平台,真正帮助大学生将理论课程更紧密结合实际场景,助力好就业、就好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鹏说。

“做自己,有力量,敢担当”

王鹏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其所学技能与社会所需实战技能之间的不匹配,也在于学生们对于学校之外的社会角色认知的信息壁垒的存在。

“可能有很多地方缺人才,可是学生们却不知道、不明白这些地方缺人才,或不清楚这些地方是否适合自己发展,这也是信息差所导致的问题。”王鹏说。

公益未来“就业力”项目的设计初衷,就是帮助更多学生打破信息差,寻找和创造出不一样的机遇,通过企业探访、社会实践了解真实的社会。王鹏说:“我们会有模拟面试,会有各种‘任务’发布,让学生们在进入职场前就对就业后的状态有一点感觉上的触碰,避免理想与现实的差异而导致的心理不适感。”

前不久,公益未来“就业力”项目总结会在京举行。该活动以比赛的形式,选拔优秀的大学生实践团队进行成果展示,对最终评选出的团队予以奖励。赛事评委、职慧公益创始人梁旻连续12年致力于以公益服务推动大学生就业,他告诉记者,当前有不少大学生对于就业感到迷茫。

“职业包括3个方面的事情:首先是‘做自己’,即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特长等;其次是‘有力量’,提升相关能力;此外,要‘敢担当’,我们不希望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应了解社会需求,未来承担责任。”梁旻说:“这3个方面做不到,学生就会感到迷茫。”

据梁旻介绍,项目评选的侧重点在于目标完成性、有效性、创新性、团队成长与协作以及大学生的表现力。“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重视项目的落地性和可实施性,同时尊重并保护孩子们的创新精神,让他们更清楚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的重要性。这些对于学生将来的就业以及成长都非常重要,会帮助他们认识到哪些能力还有待提升。”梁旻说。

让更多年轻人关注乡村

260支大学生团队进入乡村实践,会产生哪些奇妙反应?

为了帮助内蒙古自治区牧民增收,天津天狮学院的“咕噜寻食记”大学生团队研发出了一款适合中国人口感的奶酪产品,并解决了保鲜问题,通过移动互联网销售,取得良好业绩。该团队被项目总结会评选为第一名。

山东大学的“益科”技术服务队将所学用于为乡村服务,开展街道社区定点维修与上门维修,针对当地青少年开展科学启蒙动手实践小课堂,针对居民开展用电安全普及活动。该团队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团队成员张新月说:“我认为,科技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很大助力;同时参加项目让我体会到,应减少‘学生思维’,要把所学所感转化为实际能力。”

这种以比赛促成长的方式有助于大学生参与乡村发展。四川大学学工部民族学生事务办公室副主任迪力木拉提·尼亚孜告诉记者:“现阶段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程度还是挺高的,越来越多的学生抱着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态度回到乡村,让人非常感动。”

迪力木拉提·尼亚孜认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优势非常突出,他们视野开阔,见识了诸多新生事物,同时有理论知识的支撑和创新精神,足以将热情落实在乡村振兴的实干层面。

“然而,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确实也存在着一定困难,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势必会有一些火花出现,如何面对丰满的理想和骨干的现实?如何去接受现实再改变现实?如何将自己设计的美好愿景和项目进行落地?这是大学生们必须学会面对的事情。”迪力木拉提·尼亚孜说。

梁旻认为,公益未来“就业力”项目让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必须睁开眼睛去看社会和乡村,观察、了解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同时在团队配合中获得能力练习、补足短板的机会。此外,还能帮助不少人寻找到真正的人生热情。“不少学生在参与项目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热情,这有助于引导未来发展方向,有很好的潜移默化作用。”梁旻说。

“社会实践和乡村振兴将形成一股助力大学生发展的新力量。”王鹏说:“我们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2023-12-19 本报记者 顾磊 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为乡村发展输送力量——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4496.html 1 公益助力青年创造美好未来 54,49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