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在线

在过日子的琐碎日常中让儿童获得成长

让家庭教育回归到美好生活

——兼评孙云晓新著《教育的魅力在生活》

洪明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1月22日   第 11 版)

家庭“是大自然的杰作之一”,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奠定人生健康成长的根基。与学校和社会相比,家庭教育的根本特征是生活教育,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着力点是引领家长构建合理的家庭生活。

近日,孙云晓新著《教育的魅力在生活》出版,读后我有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要引导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根本特征是生活教育。家庭教育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奠基的教育”。儿童从出生到入学前所受到的教育主要来自于家庭,而这一时期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家庭教育奠定了学校教育的基础。二是“生活的教育”。生活就是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命质量而开展的各种活动,主要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交往的生活。家庭是过日子的“组织”,过上好日子就是家庭的目标,在过日子中让儿童获得成长是家庭教育的应有之义。尽管学校也要注重教育与生活的结合,但学校教育以课程为基础兼顾生活,而家庭教育是真正的生活的教育,是陶行知所言“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影响着儿童:家庭购物活动会对儿童消费观产生很大影响;家庭穿着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形塑儿童审美;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对儿童的价值取向和文明礼仪至关重要;家庭休闲方式会影响对儿童的闲暇教育;家务劳动的分配会对儿童的劳动素质和责任意识发挥重要作用。过什么样的日子就受到什么样的教育,这是家庭教育最大特点。

其次,要引导家长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与生活的背离。一方面,家庭不良的生活方式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背离了教育的宗旨。每个家庭都会基于对生活的理解而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外在表现是生活的习惯,其背后支撑是生活的理念。

尽管家庭生活方式有地域性和文化性,有一致性和多样性,但我们必须承认,有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有的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有的家庭生活是符合道德的,有的是不符合道德的。有的家庭喜欢抱怨、作息不规律、贪图享乐、过度消费、喜欢攀比、好逸恶劳等,这些属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自然会影响到孩子的生活习性;还有的家庭举止不文明、做人不诚实,甚至不遵纪守法,这些属于不道德的生活方式,自然会对孩子的道德观念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不当的教育观、成才观导致教育背离了生活,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当下许多家长依旧坚持应试教育的做法,把教育等同于升学,过度追求孩子的学业成功,致使家庭教育呈现出高期待、高投入和高焦虑的“三高”现象。在错误观念的引导下,许多家长打着“教育”的旗号,对孩子的时间“精心”安排,使得孩子整日忙于各种竞争性学习活动之中,严重挤压了生活的时间,割裂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极容易产生“空心病”和“厌学症”,不仅生活没搞好,最终学习也受到影响。

再次,要引导家长真正认识到,优良的家风才是生活教育的源头活水。本质上,家庭生活教育就是在合理的生活中引导孩子学会做人,这需要优良的家风作为保障。家风是父母长辈身体力行并用于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和子女的作风和风范,其核心是价值观。

这里要注重三个关键环节:第一,家长要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构建形成新时代所需的优良家风。第二,传承家风的关键在于家长的身体力行和严格要求,应该用行动来践行价值观而不是光说不做。第三,传承家风的根本是将家风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要让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意把我们所倡导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比如,和谐是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又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和谐并不是要掩盖矛盾,而是要用“和”的方法正确对待矛盾与分歧,要在具体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理性表达、善意沟通、平等交流,并把这种思想教给孩子。再比如,自由是过去容易忽视,在现代又容易产生歧义的价值观,家长应该明白的是每个人应该有自由,应该追求自由,但自由的内核是基于规律和规范且不妨碍他人,是真理无禁区、思维讲理性、行动有方向的统一,对孩子既严格要求又行有所依。

最后,要引导家长真正能够掌握,以儿童生命成长逻辑设计美好教育生活的基本规律。许多人能够认识到以生活为本的重要性,但如何让教育回归到美好生活是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家庭生活教育设计的基本规律是坚持一个中心和两个原则。一个中心是指以儿童生命成长为中心,两个原则是坚持“有意思”与“有意义”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家庭生活教育中的生活是儿童的生活,不是成人的,不能用成人的生活或者成人自认为正确的生活简单代替或等同于儿童的生活。以儿童生命成长为中心的儿童生活应满足儿童需要,符合儿童认知与情感并随着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所变化。儿童早期阶段的生活主要是在父母养育下的体验行为之中,3岁以后主要体现在父母陪伴下的各种游戏和探索行为之中,6岁以后主要体现在父母和老师引导下的学习、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12岁以后主要体现在成人参与下的各种主体性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儿童生活设计要符合“有意思”和“有意义”相统一的原则,既要让孩子喜欢又要保障符合教育目标。要做到这些,首先就要注重生活的多样性。生命的样态决定生活的样态,生命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也应该是多彩多姿的,单调枯燥的生活是教育的大敌。其次要处理好他主与自主的关系。要坚持先他主再自主,他主是尊重儿童真实意愿,自主是家长要起着参谋和把关作用的原则。最后要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一般来说,学龄前的儿童玩就是学,学在玩中;到了小学低年级,学与玩耍并重;到了小学高年级以后,应该以学为主,会学会玩。

家庭是生活的“组织”,生活是家庭教育的载体,读懂生活就读懂了家庭教育,学会构建合理而美好的生活,就找到了家庭教育的密码。真正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会生活、反思生活、重构生活,如此往复,从而营造完满的人生,成为生活的主人。这是《教育的魅力在生活》一书传递给我们的教育讯息。

(作者洪明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教育学博士,该文根据作者在《教育的魅力在生活》一书中的序言摘编,题目为编者加)

2023-11-22 洪明 ——兼评孙云晓新著《教育的魅力在生活》 在过日子的琐碎日常中让儿童获得成长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3023.html 1 让家庭教育回归到美好生活 53,02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