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是残疾人,和残疾人观众、障碍人士问候、沟通,大家互相都很亲切。我觉得这个过程,就是‘梦闪耀’的生动体现。”杭州亚残运会志愿者王佳明说。
10月28日晚,杭州亚残运会落下帷幕,两个亚运,同样精彩。在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遍布赛场与城市的“小青荷”志愿者成为亮丽的风景线,为西子湖畔的城市增添了人文暖色。
在1.2万名亚残运会志愿者中,11名服务于赛事的残疾人志愿者也成为引人关注的存在。
据杭州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公共关系科科长吕磊介绍,残疾人志愿者名额共有25个,通过各区县推荐和社会报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招募,选拔期间既参考社会志愿者的面试标准,又根据考核对象的身体实际情况确定人选。25个名额招满后,后因亚运会延期以及志愿者个人工作、健康状况,共有18名残疾人服务于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残疾人志愿者数量为11人。
做好服务的前提是进行培训。王佳明告诉记者,培训内容包括语言、礼仪等,“一些细节需要时刻注意,例如,与乘坐轮椅的残障人士等交流时,不能站着说话。”
此外,志愿者自身具备的技能在志愿服务中也能派上用场,王佳明毕业于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曾经学习过手语,也有过6年的志愿服务经历,这成了他的优势。志愿者朱檑本就是田径运动员,在亚残运会期间为国际技术官员、教练员服务,自己掌握的知识也能派上用场。
从亚运会到亚残运会,残疾人志愿者的工作保持了一定的延续性。亚运会期间,这些志愿者在杭州奥体中心(大莲花)主体育场,开展赛事服务。在亚残运会期间,他们的服务场馆还是大莲花,工作内容大部分也没有改变,这种工作上的延续避免了更换场地和岗位带来的陌生感和不适应。
“由于大莲花并没有安排赛事,因此我们主要服务于亚残运会的开闭幕式。”王佳明说。信息咨询、失物招领、物品寄存、手机应急充电等,看起来都是很普通的工作,但做起来却不简单。开闭幕式上,大莲花内的座席全满,观众数量远超普通赛事,其中有不少残疾人。志愿者们尽己所能,为有需求的人士提供着服务。
“一位国际友人因为语言问题难以打车,我帮助他打车到酒店;有一天晚上,一位脚骨折的观众,我把他送到无障碍通道,坐上无障碍电梯去观赛。这些都是印象深刻的事情。”王佳明说。
志愿者陈艳丽是肢体残疾人,服务亚残运会成了她难忘的经历。“我来自云南,是新杭州人,这些年来,一直想做点事回馈社会,很幸运,我加入了亚残运会志愿服务的队伍。大家的团队意识很强,而且身份多元,为了同一个目的聚集在一起,积极向上。”
赛事期间,有一次,陈艳丽和其他志愿者与离场的观众打招呼,观众也挥手说再见。“一瞬间,我竟然热泪盈眶。原来,爱真的是一种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