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建设西部科学城是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对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支撑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自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以来,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和川渝两地党委、政府,出台了系列文件指导规划布局,积极推动西部科学城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
为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和省委决策部署,助力西部科学城建设,按照四川省政协2023年工作要点安排,省政协组织科技界别委员及相关专家、学者,由省政协副主席尧斯丹、谢商华分别率队,携手重庆市政协科技界别委员,围绕“以‘一城多园’模式加快建设西部科学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主题,先后赴西部(成都)科学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等西部科学城4个先行启动区及省内外多地开展重点视察。
“西部科学城建设开局良好、起势有力,但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重要要求,还有很多工作亟待完善。”经过近4个月的深入调研,省政协向中共四川省委提交了《加快西部科学城建设为打造新时代国家战略大后方提供科技支撑》调研报告,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
■ 高位推动
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
在省政协召开的“加快‘一城多园’协同发展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点视察开题会现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工作开展情况。当委员们了解到,川渝两地成立了科技协同创新专项工作组,召开共建西部科学城联席会议、签署科技合作协议10余项;两地清单化推进协同创新“十个共同”任务落实,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共建国家级创新平台280余家,联合成立西部科学城科学技术协会联盟、高新区创新战略联盟、大院大所联盟等10余个;优势产学研单位联合建立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产业创新联盟,集聚企业500余家等成绩时,会场多次响起了热烈掌声。
但在调研中,委员们也敏锐地发现,目前,西部科学城还存在政策支持未成体系、科技创新活力不强的问题。如两地的西部科学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由科技部门及其相关处室兼职承担,工作推动难度较大;4个先行启动区尚未形成定位清晰和功能互补的格局……
为此,委员们建议,建立健全副省级领导牵头的川渝各自统筹协调机制,促进两地创新资源高效流动和优化组合的微观基础机制;建立健全“西部科学城建设部省市联席会议制度”等常态化协同机制,完善川渝联席会议制度,成立西部科学城建设联合办公室,推动各园区协同发展。协同制定《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的细化落实方案,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图谱、技术创新图谱,明确4个先行启动区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新技术研发、科技服务及成果转移转化之间的政策衔接、政策配套和政策贯通。
■ 深化改革
进一步激发科技成果创造应用活力
在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调研期间,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院士领衔、团队落地、属地发展”的建设模式引起了委员们的关注。自2019年5月,第一位专职员工入职至今,该中心已围绕现代兵器、先进车辆、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化和大数据、新材料、先进空天等6大方向,建设了25个科技创新平台、17个专业实验室,获批科技项目400余项,申请专利438项,服务川渝企业30余家。
“如何引育人才?”
“我们打造院士领衔的‘柔性+专职’多元模式,引进6名院士”“创新事业编多元使用机制,培养属地化人才队伍500余人”“以‘创赛+创投+创育’模式,面向全球遴选优质团队和项目”“常态化开展‘千名硕博汇两江’、研发机构‘直播带岗’等系列人才引育活动”……面对委员们的提问,重庆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详细作答。
通过“解剖麻雀”,委员们一致认为,应以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第四方科技服务平台精准联结新技术源头提供方、新技术需求应用方、现代服务业机构为抓手,以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中试熟化平台等为核心,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发力为重点,探索构建“政产学研用金服”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大力培育国内外领先的科技创新体集群。同时,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在先行启动区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专业化管理服务制度机制,营造满足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个性化需求的营商环境。针对国有资本出资的早期风险投资基金,开展不考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改革试点,建立“三个区分开来”的尽职免责机制。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为补齐人才结构短板,委员们呼吁,应尽快为西部科学城量身定制突破性的科技人才激励支持政策,释放源头创新活力。设立普惠性科研项目,大力实施“博新计划”“萃青工程”。引育用好战略科学家,壮大企业家、科技经纪人队伍,大力引育基金管理(GP)人才。
■ 重点突破
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级
在中国(绵阳)科技城,委员们了解到,绵阳市委依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电科等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创新优势布局新赛道产业,大力培育核医疗健康、激光技术应用、磁性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目前已签约项目30余个,投资额近300亿元。在此拉动下,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超过2500亿元、增长7.5%。而西部(成都)科学城以“四链融合”“建圈强链”思维,瞄准重点产业链发展方向,构建形成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落地新经济企业累计突破12万家。
“在成都大运会期间,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也为天气预报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提供逐小时甚至逐十分钟预报天气实况信息。”在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相关负责人的介绍让委员们振奋不已——自2020年建成投运以来,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已经和1000多个用户建立了合作,为用户提供多元算力资源、计算产业孵化推广等服务。
“成渝地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仅为京津冀、长三角的1/3,同时缺乏高能级共性技术创新平台。”随着调研的深入,多个问题短板也逐渐明晰。
具体应从哪些方面发力突破?委员们建议,高水平共建国家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围绕重点产业绿色化创新研发和更新改造,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建立国家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打造以高水平智能算力和超算算力为主的算力平台、各类高水平传感器应用为主的感知平台、开放智能技术应用的各领域场景平台,加强智能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引领和支持产业智能化发展。同时,争取布局或备份更多重大科学装置、国家级创新平台,争取国家更多科技创新项目,催生更多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原创新技术。积极筹建双城经济圈知识产权(技术)交易中心,高水平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加强国内创新协作和“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吸纳先进技术。
■ 优化保障
进一步营造创新发展良好环境
针对调研中大家普遍反映的“资金保障不足”的问题,委员们认为,多元资金投入体系尚不健全、基金市场准入障碍等问题依然存在。
委员们呼吁,应按2025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5%的目标,分解年度增长指标,并针对国有资本出资的早期风险投资基金,开展不考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改革试点,建立“三个区分开来”的尽职免责机制,改变国有资本“不敢投”的现状。借鉴江苏省“拨投结合”、安徽省“以投带引”经验,建立“多投少补”多元可持续投融资机制,通过财政引导和国资引领社会资本,构建涵盖天使投资、支持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基金体系。争取国家设立西部科学城专项资金,在4个先行启动区及其相关产业,投放30年超长期低利率贷款,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叠加享受西部大开发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征收税率优惠试点。
“我们将从全局视野和建设国家战略大后方的高度,进一步围绕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政产学研用金服’深度融合等课题,积极参与各项履职工作,努力为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贡献更多政协智慧和力量。”谈及下一步履职打算,省政协科技委主任沈光明已规划好了一幅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