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财经周刊

全国政协常委建言:

积聚企业创新动能 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李元丽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0月10日   第 05 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站在新的历史关口,企业如何坚定不移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真正牵住“牛鼻子”、下好“先手棋”、练就“撒手锏”?近日,在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常委们围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商议政,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不断激发企业创新动能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大作用。”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秘书长盛斌表示,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帮扶力度,政策体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他举例道,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50%到70%再到100%,税费支持力度更大、覆盖面更广、减税优惠更多,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更有底气。同时,从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到加大信贷支持,再到健全科技保险产品体系,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更加给力,去年全国15.08万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获得贷款支持,占比达45.9%。

盛斌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基础性、原发性创新比例不高。开展可持续技术创新和产学研能力与大中型企业相比较弱。目前,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力度比较大,但缺乏直接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针对性政策和比较完善的金融体系、金融服务;一些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对申报单位在专利拥有和投入比重、科技产出等方面要求较高,立项比较难。“特别是受企业整体规模小、起步发展慢、工资待遇低等因素制约影响,专业人才尤其是有创新才能的高层次人才较为紧缺。”盛斌补充道。

如何把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对症下药、按需扶持?盛斌表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最大的“法宝”是新发明、新技术,最主要的“基因”是创新,最重要的“资产”是人才,要坚持以科技自强自立为引领打造创新链,以提升竞争能力为重点巩固产业链,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做强人才链,以完善金融体系为纽带优化资金链,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全链贯通和全要素融合,为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分散突破“卡脖子”技术困境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洪慧民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明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探索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实现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尤其应重视发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他们围绕系统性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在自己的优势技术领域化繁为简、分散突破。

洪慧民建议,搭建科技成果资本化服务平台,积极鼓励产业链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企业以收购科技创新成果、入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等方式,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技术创新合作模式,让广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套现获利”的前景预期中,迸发创新热情,使单项技术突破更快应用于整个产业链。

以资本为纽带的技术创新合作模式有哪些优点?洪慧民表示,这一模式有助于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可以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业者带来更高收益预期,激发其创新热情和活力。同时帮助大型企业获得更多的创新能力和人才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有助于降低技术创新成本和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分散突破,大型企业收购成熟技术或入股有前景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可以从众多创新成果中评判和选择,从而在整体上降低全社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有助于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生态优化,为推动优势领域的技术创新奠定基础,形成产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有助于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那么,如何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洪慧民表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离市场最近、最活跃的创新力量,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也面临着创新资源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融资难等诸多挑战。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全链条整体部署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一方面探索政府有关部门和大型企业提出科技需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协同攻关联动机制,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另一方面,围绕产业发展重大需求,持续推进不预设条件、不提高门槛的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让更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同时,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细化财政补贴制度,对企业创新进行分环节分阶段补贴,重点加大初创环节补贴力度;健全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创新税前扣除等机制,推动普惠性政策应享尽享;探索利用数字技术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增信,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促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技创新逐渐呈现跨领域、多元主体、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协同创新趋势,促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是适应这一趋势的必然需求。”在全国政协常委,北京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陈军看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要求,产学研融合需要不断突破原有地理和组织边界,将创新要素和外部条件高度整合,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融合向纵深发展。

陈军表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能高效把握市场需求,判断行业变化趋势,提供应用场景,加速科技成果落地。同时企业主导更有利于解决创新中的各类问题,加快技术迭代,兼顾各方利益诉求,促成重大战略性科技成果突破,催生有利于培育经济增长点的新技术、新模式,提升创新整体效能。

如何促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在陈军看来,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好企业在产学研融合中的作用,利用好高校院所丰富的创新成果资源与人才优势,加强各创新主体高效协同,着力破解多元主体利益纠结、重复研究、韧性不足等痛点,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科技创新发展。

为此,陈军建议:一是激发企业参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性,注重发挥企业主导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话语权和地位;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扶持力度,支持企业牵头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二是强化高校院所对产学研融合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建设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新学科新课程的培养体系,加强创新学科建设,利用“智能+”赋能传统专业,推动数字课程建设,在前沿领域,加强与企业联动开展研发与攻关。三是畅通行业领域人员有序流动,加快产学研专业人才培养。支持企业成为人才“引育用留”主体,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使用体系的深度融合。同时破除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双向、有序”人才流动的机制障碍,积极研究解决档案、人事关系等束缚问题;探索“学术休假”“离岗创业”等制度,并制订实施细则,推动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四是强化政策激励,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优化科技计划组织模式与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助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评价考核机制,针对应用技术研究、公益性研究、基础研究的不同性质,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发明专利转化应用与论文指标要求同等对待、技术转让成交额与纵向课题指标要求同等对待。

2023-10-10 本报记者 李元丽 全国政协常委建言: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0639.html 1 积聚企业创新动能 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50,63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