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聚焦

守护江河岁岁安澜

本报记者 孙金诚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3月08日   第 13 版)

长江浩荡万里,黄河九曲连环,大江大河连山襟海,滋养美丽中国。

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各方共同努力下,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等工作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征程上,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任重道远。如何进一步筑牢长江、黄河流域生态屏障,以实际行动守护好长江、黄河长久安澜?今年两会期间,多个民主党派中央提交提案,建言献策。

有效切断水环境污染源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近年来,党和国家、各地政府始终把长江、黄河流域的保护和治理放在重要位置,长江干支流水质明显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然而,民革中央调研发现,在长江经济带上游云贵川渝区域,面源污染已经逐渐成为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三磷”治理仍然面临挑战,同时,发展与保护的协调性不足。

“云贵川渝是我国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此,民革中央建议,把云贵川渝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纳入国家重点,在资金与项目安排方面给予倾斜;加大对云贵川“三磷”治理的支持,并按照长江保护法有关规定将总磷排放控制责任压实到各省;长江经济带云贵川渝区域生态价值转化需新突破。

民进中央也认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长江、黄河流域总磷总氮控制和削减的关键所在,并建议,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机制,完善配套的政策和标准体系;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加强科技支撑和宣传引导;加强环境监测与污染负荷评估。

同时,民进中央还指出,流域荒漠化治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但黄河全流域荒漠化治理的管理机制和法治保障亟待完善,防风固沙林草配置科学性不足,林草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建议发挥《黄河保护法》保障作用,尽快完善配套立法,推动构建多点支撑的黄河流域荒漠化治理法律体系;推动沿黄地区产业体系优化,减缓荒漠化趋势;完善基于水资源的林草资源优化配置。

固体废物是长江水污染的一个重要污染物来源。在农工党中央看来,工业固废资源利用标准化体系建设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但是,长江经济带固废资源利用标准体系研究与修订滞后,固废资源利用标准实施监督评价不到位,固废资源利用标准体系衔接机制缺失,难以形成治理合力。

对此,农工党中央建议,开展长江经济带固废资源利用标准体系研究及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完善长江经济带全流域固废资源利用标准实施的监督评价机制,探索建立长江经济带全流域固废资源利用标准统一协调的会商机制,促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完善流域生态系统保护

为恢复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长江水域生态系统健康,支撑长江大保护和保障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自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十年禁渔”。长江沿岸各地市通过加强珍稀生物保护地建设、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严格执法等,不断加强对长江水生生物的保护。

在致公党中央看来,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缺乏科学研究指导,过度强化工程化修复,对自然修复重视不够,流域生态系统保护整体性仍有不足等问题。

为此,致公党中央提案建议,进一步做好生物多样性本底调研,实施江湖再连通规划,加强长江水生态保护修复,关注外来鱼种的潜在威胁,提升水生生物保护科学性,推动金融支持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

民进中央认为,长江水生生物仍面临巨大的多重压力因子胁迫,长江丢失和破碎化的生境状况尚未改善,并建议持续深化“十年禁渔”,加大外来水生物种管控力度,建立长江流域“三水”统筹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和监测网络,建立长江干流生境修复机制,着力提升栖息地“三场一通道”的量和质。

“长江双肾”洞庭湖、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目前,长江中游出现水位降低,江湖关系变化以及高温干旱频发,两湖补给长江能力明显减弱等一系列水文变化,引发生态环境问题。

对此,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加强抗旱保供能力建设,打造体系化智能化流域抗旱管理系统;强化上中游梯级水库群联合供水调度,完善取水工程应急取水措施;以修复和维护相对稳定的江湖关系为目标,科学决策湖控工程。

同时,九三学社中央还调研发现,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推进较为缓慢,存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水平不高、实现机制不畅等问题,建议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支撑能力。

为更好实现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建中央则建议围绕支持洞庭湖生态疏浚和系统治理加大研究,加强流域监管,研究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平台,实现湖泊典型污染物动态监测和溯源追踪;加强部门协作联动建立监管长效机制;研究制定绿色发展评估机制、生态保护补偿、等相关配套制度,确保法律制度规范严密、协调统一。

加强岸线消落区治理与修复

长江三峡工程蓄水后,在库区形成了垂直落差高达30米、总面积302平方公里的消落区。三峡工程运行后,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不断强化三峡水库消落区的生态治理和修复,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消落区生态系统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区域人类活动扰动不断增强,面对新时期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三峡工程整体效益的发挥。

台盟中央表示,目前,消落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协同联动机制尚不完善,拦截流域面源污染的生态屏障功能缺乏稳定性,生态保护中植被碳汇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议加快制订和完善三峡水库消落区的配套法规,强化风险意识,加强消落区综合监测研究。

民进中央调研发现,长江上游梯级水库消落区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环境监测差距,统筹管理仍有欠缺,政策法规体系有待完善,人工干预技术尚不成熟等问题。

提升消落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对推进长江大保护、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为此,民进中央建议健全消落区生态环境长期监测体系,强化消落区统筹管理,完善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及法规体系,加强消落区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人工干预技术的研究。

长江流域岸线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长江流域岸线保护与利用管控仍面临岸线开发利用欠缺整体性,岸线利用效率有待提高,生态敏感岸段保护压力大,岸线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

农工党中央建议,强化规划衔接,推进跨部门、跨辖区协同治理,强化空间管控,落实功能分区管控要求,强化生态修复,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强化综合监管,完善岸线常态化管护机制。

2023-03-08 本报记者 孙金诚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9447.html 1 守护江河岁岁安澜 39,44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