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新闻

关于读书的那些事

新华社记者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4月24日   第 03 版)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读书,是亘古不变又常谈常新的话题。有人靠读书改变了命运,有人因读书让生命变得辽阔,有人由读书奔向“诗和远方”,有人在书中获得了幸福和力量……

我们选择几个问题,一起探讨关于读书的那些事。

我读还是读我,如何重新定义阅读?

“人生最大的智慧是放过自己,这是我从苏东坡身上得到的启发。”镜头前的吴敏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苏轼等历史人物娓娓道来。

从电台主持人转型自媒体博主,她的个人IP“意公子”已在全网收获超3000万粉丝,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数字化时代,阅读的定义也被泛化。阅读对象不仅是印刷品,更是文本、视频、音频等多种形态的集合。不少人认为,刷知识性短视频也是一种阅读。

“历史里藏着万事万物运转的规律,要怎样读历史,才能为我所用呢……”90后女生都靓在镜头前,向观众介绍着“二十四史”。社交平台上,不少人像都靓一样,通过短视频介绍书籍,被网友称为“读书博主”。

他们的出现,一方面降低了知识门槛,另一方面也适应现代人快捷的生活节奏,能用较短时间了解感兴趣的领域。

有学者指出,由浅阅读、泛阅读走向深阅读,是培养年轻人阅读习惯的重要议题。

“纸质阅读并没有被取代,抽象性的文字阅读对于青少年的认知成长十分重要。”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这样认为。

“意公子”表示,尽管数字化阅读已成趋势,但她还是更享受纸质书阅读,包括纸张的翻阅感,以及随时用笔记录感受。

从束之高阁到走向大众,古籍何以“活”起来?

在某平台自营的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官方旗舰店上,王国维辑校的《竹书纪年》位居销量榜首,单价10元,好评如潮。书友留言:“普通读者通过这种方式直面古籍,获得启迪,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古籍数字化,让实体书爱好者获得充足供给,也为线上阅读开启方便之门。

《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第一辑)在古籍数字化平台“识典古籍”正式上线,免费面向公众开放,曾囿于深宫的厚重典籍,成为了百姓触手可及的文化食粮。

从“一册在手”到“一屏万卷”,对学者来说,缩短了学术成果的生产周期,深刻改变了研究范式与思维方式;于读者而言,在翻越时光而来的智者叮咛中,以更广阔视角,看待此身、此生和世界。

康熙十六年,京师。“你”初入钦天监天文科。观象台上,“你”站在南怀仁身边,斗转星移间,你们共同将各星图连接,四象圣兽依次浮现在眼前。

这是玩家能在线上超现实看展体验项目《古籍寻游记》第二部《明清档案:钦天监南怀仁题本》中体验到的“穿越”。

虚拟现实、数字展厅……新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博物馆,古籍“走进”人间,人们“步入”古籍。

出门旅行,《黄山志》摇身一变成为绝佳的旅行指南;《食医心鉴》等传统食谱成为店家的特色宝典;《古今碑帖集成》《芥子园画谱》中的审美元素,融入文创纪念品而成为游客首选。

“传统古籍所表征的‘知识仓库’正以各类‘金蝉脱壳’的方式进入现代社会,实现新的扬弃。”故宫古籍保护鉴定专家翁连溪表示,只有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古籍、爱上古籍,才能让古老的中国文化充满新的生命力。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华典籍千年一脉,生生不息。

2024-04-24 新华社记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0926.html 1 关于读书的那些事 60,92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