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了解到您在中医药领域深耕多年,请您介绍一下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方面,您认为应如何更好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3月7日上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第二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本报记者抓住宝贵机会,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西苑医院脾胃病所所长唐旭东提问。
唐旭东是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也是人民政协报的“老朋友”。回答记者提问时,唐旭东巧用案例,列举了很多平时中医治疗效果很好的病症,让大家感知中医药的魅力。比如,老百姓常说的“缠腰龙”、风咳,以及时下流行的“八段锦”——以中医的健身方法来调整身心,让自己微微出汗、保持微笑心态,用“两微”促进身体保持健康。
“委员通道”时间有限,想到“中医热”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话题,于是,记者在当天上午大会议程结束后,抓紧时间追访了唐旭东。
果然,收获不小。
“委员通道”上,唐旭东用八个字“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总结中医药学的特色优势,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为了方便记者理解,他又举了几个生动的例子——“比如,消化科疾病最常见胃肠症状重叠。从症状上看,常表现为胃痛嗳气与反酸胸骨后烧灼感重叠、或与腹痛腹泻重叠;从诊断上看,这里可能包含了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食管反流病重叠、或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中医药的诊疗是根据病人临床上的整体表现特点分析、概括出主要病机与证候,采用对应的治法与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进行整体治疗,这对于慢性多因素疾病的防治是有良好疗效、有优势的。”
在追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了一个小秘密——当年他最大的愿望是学理科。若不是当年“弃理从医”,中国可能就少了一位知名中医专家。
“当时理科成绩不理想,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朋友劝我学医,就报了医学。又因为我语文成绩好,就分到了中医系。我的父母觉得很好,因为中医文雅、干净,不用动手术刀,就这样我与中医结缘,并坚持至今。”唐旭东笑着说道。
多年来,唐旭东一直谨记恩师董建华院士的三个嘱托——把病看好,做一个好大夫;把科研做好,传承中医事业;把学生带好,后继有人。因此,即使如今唐旭东行政事务繁忙,但从未离开医疗服务、科学研究、教书育人工作一线,特别是近几年一直带教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努力做好传帮带工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唐旭东还围绕如何加大基层中医馆体系及其内涵建设提出了建议。唐旭东注意到,国内发达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人员水平普遍很高,其中不乏硕士、博士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但是在中西部地区的乡村卫生院,普遍面临医疗卫生人才不足的问题,尤其中医药从业人员极为缺少。对此,他在今年的政协大会上提出了通过增加“订单制”面向广大农村免费招收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全科医生,增加从事中医人员的比例,同时加大对乡村医生中医药技术的培训等建议。
采访快要结束时,记者突然想到,初春时节天气变化无常,感冒、咳嗽患者比较多,何不借机向这位知名中医讨教几个“小妙方”?
听到这个请求,唐旭东欣然应允:“冬春交替季节,感冒多,给你推荐一个实用的小方子——鲜生姜3-5片、鲜葱白1-2根,切成丝;加上中药金银花20-30克;加水2杯,放点红糖,煮沸10分钟即可饮用,用于感冒初期,打喷嚏、流鼻涕、嗓子疼,非常管用!”
完成采访任务、追问背后故事、偶得保健良方,今天的工作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