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慈善周刊

只为守护更多人的平安……

——一位基层政协委员的公益救援之旅

本报记者 郭帅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2月19日   第 11 版)

“月牙湖附近疑似有8人被困于黄河中间浅滩……”还没听到电话后面的内容,正在吃晚饭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政协委员、县蓝天救援队队长翁建华马上放下手中的碗筷。他一只手往身上披着蓝色队服,另一只手挂断电话,在微信群中发布救援任务。很快,7位队员集结完毕,迅速赶往现场。

不久前发生的这样一幕,对于翁建华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

抵达现场,湍急的河水下隐藏着暗礁。队员们穿好救生衣,熟练地上了冲锋舟。寒风吹过脸颊,队员们一刻不敢放松,认真观察着每一寸河面。“做公益救援是件和时间赛跑的事,得抓住救援宝贵的黄金时间。”翁建华的声音爽朗:“很快8个人全部营救成功。我们少吃一顿饭,换来这么多人的平安,太值得了。”

在平罗县,很多人对这支蓝色队伍并不陌生。不管严寒酷暑、黑夜白昼,有危险和险情的地方,就能看到这支蓝色的身影。“县里多了这样一支专业救援队,我们也感觉很安心。”每一次救援,当地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

说起公益救援,翁建华一下打开了“话匣子”,第一次作为石嘴山市蓝天救援队队员参与救援的经历让他至今难忘。“一个很小的孩子在河中溺亡,家属们哭得撕心裂肺。第一次面对一个幼小生命的逝去,心里说不出的难受。”翁建华说,那时他就在心里发誓,要在公益救援路上一直走下去,守护更多人的安全。

“在加入蓝天救援队之前,我对专业的救援知识几乎一无所知。”翁建华说:“做这件事需要热情,但热情只是入场券,要想真正为更多人撑起一片蓝天,更需要过硬的救援技术。”最初几年,为了提高专业能力,翁建华自费参加各类理论和技能培训,多次到其他地区的救援队取经学习,并考取了相关资格证书。

水域救援、山地救援、城市救援……从2017年正式参与公益救援任务以来,翁建华不断积累救援经验,成了石嘴山市蓝天救援队员中的“排头兵”。2022年,他萌生了在家乡建立一支救援队的想法。“我的家乡平罗县在黄河岸边,每年溺水事件频发,当地急需这样一支专业的救援队。”

那段时间,翁建华没日没夜地奔波,四处筹措资金,并自掏腰包购买专业救援设备。3个月后,平罗县蓝天救援队正式成立,从此平罗县有了一群蓝色“卫士”。一年多过去,翁建华带领的蓝天救援队已成为平罗县抢险救灾工作的中坚力量,无论风雨,他们始终坚守,逆行而上。

如今,救援队办公室的一面墙上已经挂满了鲜红的锦旗。翁建华个人也先后荣获“宁夏好人”“宁夏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好人”等荣誉,“这些锦旗和荣誉,是群众对我们的认可,更要不辜负这份信任,把这个充满爱的事业做好。”翁建华说,“每面锦旗背后,都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救援故事。”

让翁建华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救援,发生在2022年春节期间。那是大年初五的下午,翁建华接到贺兰山王泉沟“驴友”的求助电话,他和其他34名队员一起迅速到达事发点。整整一天一夜的时间,队员们安全救出14名“驴友”。

“之所以对这次救援印象深刻,是因为我们宁夏对‘初五’这天很重视,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晚餐,一家人团团圆圆。”翁建华说,“但为了救人,我们基本都是10个小时左右没有吃过东西,直到第二梯队队员就位,才有时间吃口面包。”

“很多人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做公益救援,又累又危险。我们其实为的就是守护更多人的平安。”翁建华补充道,“这不仅仅是一句冠冕堂皇的话,那么多队员在工作之外做这样一件不求回报的事,确实都只是为了这个目标。尤其是在应急救援行动中找到被救者后,对家属有了交代,我们所有的疲惫都会在那一刻烟消云散。”

经费不足、设备不足、专业人员不足……建队一年多来,种种困难摆在翁建华面前,但他没有放弃的理由。没有经费,他就带头捐款;没有设备,就自掏腰包购买,“很多队员也会主动捐款。”

“在队里,大家的爱心善举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不分大小。大到翻山越岭的野外救援,小到为困境群众送些米面粮油,队员们都会把这些事认真做好。”翁建华说,“有时看到微信朋友圈里的求助信息,大家也都会顺便搭把手。”

“接下来,我想围绕防溺水、交通安全等问题在家乡加大防灾减灾宣传力度。同时,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会积极做好调研,用心撰写相关提案,为加强家乡的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贡献力量。”翁建华说。

2023-12-19 本报记者 郭帅 ——一位基层政协委员的公益救援之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4503.html 1 只为守护更多人的平安…… 54,50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