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慈善周刊

“奔跑吧,我就是你的眼……”

——来自盲人助跑志愿者们的故事

本报记者 赵莹莹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2月12日   第 09 版)

北京奥森公园,志愿者陪同视障跑者奋力向前。 廖正义 摄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在全国各地,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志愿者,他们的任务,就是带领和帮助盲人朋友们一起自由地奔跑。在助人的同时他们也收获着感动与成长,并期盼帮助更多视障跑者“点亮”前行之路、拥抱广阔多彩的未来。

——编者

“来了就不想离开的集体”

12月6日,周三。记者到达北京奥森公园时,太阳尚未升起,空气中弥漫着破晓时的寒气。

晨光熹微,热爱运动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从盲杖轻敲地面的声音和相扶着的身影不难发现,他们中大多数人有着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

每到周三、周六,这支名为“何亚君助盲团”的队伍总会如约而至。有异于普通跑者,他们总是两两相伴着出发,左边是志愿者,右边是视障跑者。一根长约30厘米、手指粗细的助盲绳,就是并肩奔跑的眼睛和方向。

临近7点,看着大家在充分热身后陆续出发,志愿者梁淑梅望向人群,一抹亮丽的粉色让她眼前一亮,赶忙紧跑几步上前,将视障伙伴甄甄带进队伍。

一路上,每当遇到上下坡、拐弯,梁淑梅都会通过助盲绳和语言提醒甄甄。虽说跑道十分平坦,她还是时刻留意着路边没有修剪的树枝,甚至一颗毫不起眼的小石子,都要提前告知甄甄躲避或注意。除此之外,两个人不仅讲究摆臂幅度、步频的配合,还需保持同样平稳的呼吸节奏。

“别急,调整下步子,咱们慢慢来。”当发现甄甄因迟到而错过了跑步前的热身,呼吸明显有些急促时,梁淑梅放慢脚步,带着她做了几组拉伸运动,变着法儿地鼓励小姑娘相信自己。当再次迈开脚步,甄甄的状态明显越来越好,笑容一点点浮现在脸上。

自从加入“何亚君助盲团”,梁淑梅陪跑过多位视障跑者。既能运动,又能助人,在她看来,成为助盲志愿者可谓收获了双份的快乐。

记者发现,经由志愿者的眼睛,很多视障跑者早已熟稔奥森的跑步路线,他们会提及一公里处的一座桥、两公里处的左转弯、四公里处那片芦苇荡……在一次次的相互磨合中,携手尝试着跑过5公里、10公里、15公里,还有的跑到了马拉松的赛场上。

65岁的廖正义手执单反相机,沿途记录下那些奋力奔跑的身影、干净纯真的笑容。退休前在西城区残联工作的他,如今是“何亚君助盲团”的志愿摄影师。

“他们是跑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集体。”廖正义告诉记者,从2020年起,每到周三和周六,他按时4点多起床,赶地铁头班车到达奥森公园,至今已为跑友们拍摄200余次,服务时长超过400小时。

寒来暑往间,出现在镜头前的视障跑者和助盲志愿者越来越多,每一次拍摄,廖正义总是忙得不亦乐乎。他喜欢站在奔跑的队伍前,等候那些充满阳光的笑脸;他开心地看到照片出现在视障跑者的微信朋友圈,发现他们在得到身边亲人和朋友的鼓励与点赞后,愈发地开朗乐观,尽情展现自信与风采。

“我能感受到他们的自强自立,这也激励我继续努力,尽自己所能多为他们做一些事。”谈及这些年助盲服务,廖正义说,辛苦不言而喻,但他乐此不疲。

“一种油然而生的责任感”

在当天参与跑步的百余人中,俞德海总能快速出现在每个需要他的地方。被大家称作“俞哥”的他,看起来活力满满,好似有用不完的力气。

8年来,他陪伴视障者跑完了10余次全程马拉松,奔跑里程超过1万公里。俞德海说,其间跑过的每一段路,都是相互给予的过程,不仅视障朋友得到了实际帮助,很多志愿者也收获良多。

“2015年,我在参加北京马拉松比赛的过程中,时不时地总能听到身后有人在说:‘请让一让’。”俞德海告诉记者,他当时本能地让开了身体,随即看到志愿者用一根助盲绳带着视障者跑步。

赛后,充满好奇的他一番上网搜索,得知了“何亚君助盲团”。彼时,这支由视障跑者何亚君发起的志愿服务队伍刚刚成立不久。尽管“每逢周末活动,最多时仅10余人”,俞德海还是毅然决定加入,并在此后的每一次助盲跑活动中尽心尽力。

正是在何亚君、俞德海等人的带动与鼓励下,近些年,累计三四百位视障者走出家门、迈步奔跑,来自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成为助盲志愿者。时至今日,在“志愿北京”信息平台,“何亚君助盲团”实名注册的志愿者超过2000人。不仅如此,在爱心企业的助力下,助盲团与视障跑者参加了全国各地举办的上百场马拉松比赛,一同走向人生更大的舞台。

俞德海笑称,在助盲团的帮助下,很多视障跑者突飞猛进,这也使得志愿者团队要在“私下”努力用功,以满足他们更高水平的需求,“虽然过程十分艰难,但没有一位志愿者退缩,全都怀揣着一种油然而生的责任感!”

在“何亚君助盲团”,每位新入团的志愿者在第一个月都要经过专业培训,包括蒙眼跑,要先理解视障朋友迈出第一步的恐惧和对于奔跑的担忧。在日常训练、比赛及接送过程中,助盲志愿者也必须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随时留心周围情况,提醒盲友任何一点微小的变化。“奔跑吧,我就是你的眼”已经成为大家共同的心声。

每次帮助视障朋友跑到终点,俞德海比自己获得成功更开心。“看似是我们在帮助他们跑步,实际上这是一种互相激励、互相成就。”俞德海说,更加让他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携子女参与其中,“现在团里最小的志愿者年仅8岁,在家长的带领下,孩子们心中那颗助人为乐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以运动无障碍 促人心无障碍

不仅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广州、南京等地,视障群体正在助盲志愿者的帮助下,与社会产生连接,跑向一个多彩的世界。

2019年,袁芳芳第一次带着视障跑者驰骋赛道。1年后,她成立公益助跑团,经常组织线上活动以及线下公益训练营,3年来带领同事做了上千小时的公益活动,吸引100余人成为志愿者。

“帮助盲人跑起来的另外一层意义,是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个努力生活的群体,继而思考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自从参加助盲跑以来,袁芳芳更加关注日常生活中盲道是否畅通,也在研究如何让视障群体得到更多便利。

在四川成都,由视障跑者和陪跑志愿者组成的“黑暗跑团”,鼓励并帮助残障人群走出家门,享受运动的快乐。志愿者陈霞告诉记者,除了每周末的常规训练,跑步之余,志愿者还会陪伴视障者开展飞盘、瑜伽、攀岩等活动,让他们体验多样的运动方式,拥有更多不同的运动体验。

“我的本职工作是园林工程,这些年陪伴视障者跑步,那些亲身感受时常让我不由得思考,如何在园林建设中为视障人士创造更好的环境,也会将一些意见建议反馈给主管部门,让城市的许多细节变得更好。”陈霞与视障跑者用脚步丈量着这座城市,更加希望通过运动无障碍,促进城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

不久前举办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场上,蓝睛灵体育志愿服务中心志愿者姚颖手执助盲绳,陪伴24岁视障青年天保冲过了终点线。4年前经过严格的培训与考核,在金融领域工作的她成为陪跑员,了解到什么是无障碍,掌握了陪伴视障者跑步的新“技能”。

“陪跑员要带着温和与善意,与视障跑者平等地沟通。”姚颖说,一个美好的社会,是任何人都可以无障碍地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蓝睛灵”的伙伴们不是互相扶持的关系,而是朝着无障碍社会的方向共同奔跑。

志愿者并不都是健全人。比如,被称为“勇哥”的“黑暗跑团”南京站站长王勇就是位听障人士。两年来,他帮助几十位残障跑友实现马拉松梦想。

“或许有人生来就无法选择光明与黑暗,但是在人生的跑场上,每个人都是追光者。”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志愿者孙瑜泽对于未来充满期待,在全社会关爱、帮助和尊重残障群体的氛围下,越来越多的陪跑志愿者加入这支队伍。眼下,她正在就职的单位推广助盲跑团,希望带动更多人为视障跑者点亮生命之光。

2023-12-12 本报记者 赵莹莹 ——来自盲人助跑志愿者们的故事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4153.html 1 “奔跑吧,我就是你的眼……” 54,15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