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华夏周末

邯郸三千年

常荣军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1月18日   第 06 版)

听久了“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广告语,终于在一个深秋的周末,到了河北的南端,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四省交界处的邯郸。

邯郸两个字,专用于地名和出自邯郸的成语——邯郸学步。除此,无法表形表意。两个字分开,亦是如此。可以说,邯郸是专属一个地名的两个字。

到了邯郸,听到最多的两句话,一句是:邯郸,三千年不变的名字,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另一句是:邯郸,红色旅游之地。而且,但凡听到这两句话时,总感到话中透着些许的历史悠长、文化厚重和地域自豪,透着一代人对这种悠长、厚重和自豪的尊重与爱护。

邯郸的历史悠长,可以从神话传说中的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说起。位于中皇山陡壁上、仅靠九根铁链固定支撑的娲皇宫,始建于北齐(公元550年—577年)时期。在娲皇宫脚下,一尊女娲石雕像婷婷玉立,一面石壁上篆刻着六个大字:“人从这里起源”。看着这一切,一个神话传说,似乎一下子变成了真实的故事。

穿越历史的烟云,从春秋战国说起,邯郸就是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是当时中原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赵国在此开国、兴盛、衰落,演绎和发生了诸如“围魏救赵”“学胡服、习骑射”“完璧归赵”的故事。吞六合、平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设郡县、行官僚制度,一举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就生于斯、长于斯。现立于邯郸市中心的武灵丛台,肇始于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年—前299年),传说是赵武灵王阅兵和观看军队演练、娱乐表演之地。到过邯郸的李白诗曰:“醉骑白花马,西走邯郸城……歌酣易水动,鼓震丛台倾。”曾两上武灵丛台的乾隆皇帝,也为此赋诗两首,其中有句:“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登临霁景开。丰岁人民多喜色,高楼赋咏谢雄才”。几经风霜战火,武灵丛台依旧是那个武灵丛台。

不仅如此,集古城、水城、太极城之名于一身的广府,古城的宏阔、城墙的高耸、藏兵洞的奥秘、环城水系的充沛,让人流连。建于隋末,至今保存完好,称之为赵州桥姊妹桥的弘济桥,桥墩上的斑驳,桥身上或深或浅的历史烙印,无不记载着朝代的兴衰,人事的继替。当然,如要探寻三国时期曹魏时代的邺城“三台”“建安七子”风采,只能诉诸史书了。

万物静观皆自得。到邯郸,徜徉在古城、古塔、古遗址等诸多的历史遗迹,可以读有字的历史,也可以读无字的历史,仿佛历史就在眼前。一段段历史的演变,一个个历史人物的成败,似乎可以再现。冷酷的历史,俨然可以鲜活起来。

人以文传,文以人传。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一方水土在养活一方人的同时,往往形成一方独有的文化现象。“养”包含物质上的养育,也包括精神文化上的滋养。历经三千年的沉淀与演变,邯郸的文化现象之一,就是“成语之乡”。

成语的形成,无非源自神话传说、民间寓言,或者从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中演化而来。邯郸三千年的历史,传说多、故事多、典故多,自然成就了邯郸“成语之乡”的地位。据说,有1500多条成语典故,出自邯郸或与邯郸相关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人们行文和交谈中,信手拈来、脱口而出的成语典故,往往都有邯郸的基因或元素。

——比喻一个人只知道一味地模仿别人,忘了自己的所长和根本,最后画虎不成反类犬,这就是“邯郸学步”。

——不惧权贵,对历史负责,秉笔直书,不置一妄言妄语,这就是“董狐直笔”。

——和衷共济,相忍为国的蔺相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改之的廉颇,这就是“负荆请罪”。

——忝为平原君赵胜门客,危难时刻挺身而出,面折廷争,不辱使命,这就是“毛遂自荐”。

——主观教条,刚愎自用,尚清谈而不知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最终惨死阵前的赵括,这就是“纸上谈兵”。

茹古涵今,滋兰树蕙。如同老北京都能唱几句“二黄”一样,在邯郸与人交谈时,你会感到长期文化浸润的结果,邯郸人都能讲上几个成语故事和典故。

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有多处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而邯郸市的涉县,则是刘伯承、邓小平率八路军129师战斗、生活过6年的地方,是太行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晋冀鲁豫边区首府所在地。在这里,有“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壮举。从这里,走出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共和国的刘伯承、徐向前两位元帅,陈赓等3位大将,18位上将,48位中将,295位少将。

面临清漳河、依山就势而居的赤岸村,因其村西高岸处有一道红土岭而得名。因地势,也许也因“赤岸”之名,赤岸村将129师司令部拥入怀抱。129师司令部旧址、刘邓故居、作战室旧址、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旧址等,就散布在有冀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里。

因怀念这片热土,在邓小平将原庙坡山改名为“将军岭”的地方,安放着刘伯承、徐向前、黄镇、李达等将帅的灵骨。为保留并延续红色文脉,当地在此建成了赤岸公园,集中展示革命前辈、129师不朽的功勋和红色革命精神,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基地。

岁月嬗变,时光不老。揆诸历史,回归当下,纵贯邯郸三千年,历史遗存、成语典故、文化传承、红色资源,虽然类型不同,但共情共处,共生共荣。在邯郸,在漫长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融为一体,令人自豪、自信。

2023-11-18 常荣军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2817.html 1 邯郸三千年 52,81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