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术家园

民族交流和文明互鉴视角下的丝绸之路

马东平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0月23日   第 10 版)

敦煌莫高窟,丝路上的明珠

■精彩阅读

■丝绸之路不仅影响了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表象,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不同文化的实质内涵,文化成为丝路交流的灵魂。伴随丝路日益深入的经济交往,文化交流也不断深化,各国各民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丰富。

■互学互鉴是丝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主旋律,是推动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古代中国走向了世界,当然,通过丝绸之路世界也走向了中国。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很快,这个名称得到东西方众多学者的认同。随着各界对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以及东西方交通、文化交流的拓展,丝绸之路的概念也不断得到充实。其实,从空间上看,丝绸之路包括中国与西方交通线路的链接和沟通;从内涵上看,丝绸之路包括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宗教等多方面的往来和交流;从时间上看,丝绸之路不仅仅局限在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而是伴随了东西方各国各民族2000多年的发展史。当前,学界对丝绸之路的关注和研究已经风起云涌,随着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沉默了千年的古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交流的大通道将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得到继承和弘扬。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的沟通之路

古代丝绸之路最初是一条商贸之路,沿线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在经济上互通有无,是其沟通交往的原始动力。而政治上的经略,则是丝绸之路持续畅通的基本保障。古往今来,伴随经贸往来和政治经略,丝绸之路也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物资、文化、族群等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承载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各民族在这个大通道上共生共荣。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商王武丁之妻——妇好墓中的玉石雕刻品,经鉴定很多都是新疆玉。古代,新疆玉石运往内地的必经之道要通过甘肃敦煌的“玉门”,“玉门”也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汉书》记载,西域胡商前赴后继来到中原是因为“其欲贾市为好”,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正是在这种互通有无之中得以不断深入、共生共荣。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丝绸之路上的各民族通过互补互惠的族际经济联系,通过迁徙杂居等途径,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为此后汉朝经略西域打下了坚实基础。河西走廊在历史上是中国内陆通往西域、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必经之路,不仅是西北战略要地,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民族交汇融合的熔炉,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步形成的实践地。汉武帝时,西汉开始经略河西,设立了赫赫有名的河西四郡。时至隋、唐,对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经营达到空前程度。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民众或迁入中原或迁入西域,各民族的交往不断密切。通过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持续铸牢。

丝绸之路不仅影响了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表象,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不同文化的实质内涵,文化成为丝路交流的灵魂。伴随丝路日益深入的经济交往,文化交流也不断深化,各国各民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其中,语言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如汉语的葡萄、苜蓿、狮子等名词,来源于波斯语;波罗球、波斯枣、菠菜等名称,都是以这些物产的故乡“波斯”来命名的。丝绸之路的各民族通过文化交流,加深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这种交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首先是各个族群之间人的交流。据《后汉书》《三国志》等文献及新疆吐鲁番文书记载可知,从东汉中期以后,就有中亚的月氏人、康居人、安息人及印度北部的天竺人等陆续到我国敦煌、长安等地。隋、唐、五代时期,粟特人及其商队是活动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角色,他们长期生活在敦煌、凉州和中原地区。丝绸之路是民族融合的大走廊,各民族在这条漫长的走廊中来来往往、进进出出,交往交流交融的脚步从未停息,各民族你来我往、谁也离不开谁。

丝绸之路的历史表明,通过数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我国各民族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达成高度的思想认同。正是因为具备这样的高度认同,来自外部的压力非但不能打破这种多元一体的格局,反而更加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文明交流互鉴的友好之路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好之路。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的重要演讲中凝练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和“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也构建了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以及东西方之间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造就了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平是丝路交流的前提。唐朝时期,玄奘法师沿丝绸之路到印度取经问学,受到了印度人民的欢迎。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互学互鉴是丝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主旋律,是推动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古代中国走向了世界,当然,通过丝绸之路世界也走向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互学互鉴的规模是非常之大的:中国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沿着陆海丝路相继传入西方,对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反之,佛教大规模传入中国以后,深刻影响着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继承和弘扬了文明的交流互鉴。“一带一路”不只是一个空间概念和经济合作倡议,它还是一个建立在历史文化基础之上的文化交流纽带,是用文化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连接在一起而成为中国面向全球化的一体发展架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古代丝绸之路打通了东西方两大文明交流的通道,而“一带一路”倡议使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交融愈益深广,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多方面更广泛的交流合作,推动人类文明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了共享共有共栖的精神家园。

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弘扬丝路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动力、添活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各国乃至世界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走出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2023-10-23 马东平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1349.html 1 民族交流和文明互鉴视角下的丝绸之路 51,34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