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新闻

山河相望 豫疆情长

本报记者 王有强 靳燕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0月10日   第 04 版)

金秋九月,正值红枣上糖期,新疆若羌县瓦石峡镇乌都勒斯塘村的枣园里,一串串圆润饱满的枣儿由绿变红,渐渐裹上了一层红色外衣。在大漠戈壁推广红枣种植,在贫寒地区发展红枣产业,20多年来,河南新郑民众和新疆若羌、喀什、哈密、阿克苏、阿拉尔等地民众在共同生产中建立起亲密友谊,用红枣串起“民族团结一家亲”故事。

“没钱给钱、没品牌给品牌、没技术给技术、没市场给市场、没人才培养人才,多维一体帮扶,促进共同富裕。”河南省政协委员、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石聚领介绍,自1996年起,“好想你”通过合同订单、保底收购等措施,带动了阿克苏、阿拉尔、和田、喀什、若羌等南疆红枣种植面积620余万亩,覆盖国家级贫困县21个,辐射人口600余万人。

自2000年开始,每年一次到新郑调取枣树苗,成为新疆枣农的例行之约。通过枣苗移植、百年古枣树接穗,带着“新郑基因”的枣树,跨山越河在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碱性沙质土壤、雪山融化灌溉的新疆扎根、成长。经过近30年的持续种植,若羌、阿克苏等南疆地区已是枣林密布,一到深秋,戈壁滩上满是红彤彤的成熟吊干的红枣。产业化种植让新疆枣农鼓起了钱袋子,红枣种植已成为当地群众重要的收入来源。

产业援疆,是河南省对口援疆工作中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之一。3年来,河南省不断深化产业援疆工作,在推动受援地高质量发展中注入“豫动力”:投入3.7亿元援疆资金建设的河南援疆产业园,已建成标准化厂房9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4家;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黄土场开发区援疆绿色设施农业示范基地,80座大棚即将全部投产,将填补巴里坤冬季新鲜蔬菜种植的空白……

山水一程,民生百事。中华文明璀璨浩瀚,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3年多来,一串串数字记录了文化援疆的点滴浸润——

制定《河南省文化援疆实施方案(2020—2022)》,从支持文化阵地建设、支持文化研究等6个方面规划实施27项具体行动,促进豫疆两地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累计投资2.5亿元,实施29个文化项目,推进豫园、左公文化苑展陈提升、巴里坤县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规划建设,不断完善哈密文化阵地;

创新开展两届“文化润疆·豫哈少年行”暨豫哈少年夏令营手拉手活动,将夏令营、结对认亲、研学等活动有机融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和民族团结之花深植两地青少年心中;

持续擦亮“豫哈情文化行”河南文化援疆品牌,豫剧优秀剧目《焦裕禄》《朝阳沟》《重渡沟》唱响东天山,“中国功夫·少林武魂”进疆巡演,话剧《红旗渠》《兵团》在哈密展演……河南援疆先后举办系列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活动130余场次,惠及两地各族群众150万人次;

在哈密,由河南援疆资金新建、改建的8座“豫书房”哈密智慧阅读空间,成为周围群众“充电”的好去处;在郑州,地铁1号、2号、5号线的“哈密号”专列,展示着“大美新疆、甜美哈密”的魅力……

持续的文化浸润,让豫疆各族干部群众在“来来往往、说说唱唱、聚聚聊聊”中增进了友谊,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2016年12月至2020年1月,根据省委统一安排,我在河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任副总指挥,新疆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党委常委、副书记、副师长。”濮阳市政协主席徐慧前心中深刻烙印着3年援疆时光。徐慧前说,结亲真的是融入当地的好方式,每一个个体的心心相印、心灵相通,才能铸就民族大团结的坚实根基,这里已然是援疆干部的第二故乡。

“将积极建立洛哈两地政协定期会晤机制,加强交流互通,为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政协力量。”7月22日至23日,洛阳市政协主席孙延文率洛阳市政协、经济、文化、考古等部门和企业代表,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文化旅游等产业到哈密考察交流。其间,考察组一行先后深入哈密市和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相关企业、文化场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召开座谈会,签订《洛哈历史文化考古研究交流合作协议》。

前不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政代表团来河南考察,共商对口支援、共谋深化合作。省委书记楼阳生表示,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对口支援哈密是党中央赋予河南的光荣使命。河南将坚决扛稳政治责任,聚焦民生民心、支持发展、增强认同、加强领导,一如既往地把援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开创对口援疆工作新局面。

2023-10-10 本报记者 王有强 靳燕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0635.html 1 山河相望 豫疆情长 50,63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