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休闲周刊

委员邀您午门看茶

本报记者 李冰洁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9月08日   第 11 版)

你以为的五片木疙瘩,其实是距今约6000年的人工种植茶树根;你看到那残缺不全的泛黄古画,其实是唐代仕女托盏奉茶的定格帧;你感觉不起眼的锦盒内小黑块,是清代保存至今的宫廷贡茶膏……这里有唐寅、文徵明等大家笔下的文人茶事,也有乾隆皇帝酷爱的茶炉茶宠;有淡雅内敛的中国瓷器,也有描金着釉的欧洲茶具……

这里,就是故宫博物院“茶·世界——茶文化特展”。

此次展览于9月2日在故宫午门展厅正式对观众开放,展览分为茶出中国、茶道尚和、茶路万里和茶韵绵长4部分,展示了发现于中国的一片小小树叶,历经几千年发展成为沟通世界的文化符号。本报约请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讲述故宫首场茶主题特展背后的故事……

茶通古今

从午门入故宫,沿西侧台阶拾级而上至雁翅楼,就来到故宫“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入口。映入眼帘的,除巨幅海报外,还有成排摆放的一盆盆茶树苗。梅占、奇曲、瑞香、黄金芽、大红袍、金牡丹……“这是将各地最有名的茶树品种都搬来了呀!”一位游客啧啧称奇,这展览的“迎宾”配置真是别出心裁。

展厅风格幽静雅致,观众们驻足展品前,看到浙江余姚出土的已知最早人工种植茶树根,灵魂仿佛穿越回神农尝百草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广袤大地上发现了茶,从最初的药用、食用,发展到如今的休闲饮品,茶一直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任万平说。

“这个铜渣斗从吕大圭墓中出土时,内壁上还附着有茶叶呢。”任万平介绍道,在北宋吕氏家族墓园出土的文物中发现,几乎每个墓的墓葬品都有茶器,且种类各不相同。此次展出的这件“铜渣斗与茶叶遗存”里,有当年留下的40多枚茶芽。“这说明宋代茶叶形态不仅有团饼茶,也有未经压制的茶叶。”

在梳理展品的过程中,有一个小发现是让任万平惊喜的,是一些画有各种茶壶图案的小信笺。“其实这些信笺在故宫的文房用品中根本不起眼,也派不上什么用场,也从来没展出过。”任万平介绍说,古代文人信笺上常印有梅兰竹菊,或十二月花神等,这几张印着的图案,都是仿“西泠八家”之一、文人壶开创者陈曼生的茶壶。“就像现在年轻人喜欢做手账一样,在每页的文字中添加一些插图,古人也有这个爱好,这次展出的茶壶信笺说明当时茶本身非常深入人心、深入生活。”

各式展品无不诉说着茶从发现、种植到形成文化的古今传承。展览中对茶叶的著述,最早的有陆羽《茶经》,也有《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专门设有的《荼(茶)部》,这些文字记载对推动茶叶饮用以及作为一个农业业态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茶业的发展也呼应着瓷业发展。“瓷器一方面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餐具,另一方面就是饮器。”任万平告诉记者,这些不同年代的茶壶茶碗,体现的是不同的饮茶方式所带来的茶具变化。

如果说文献是用一字一句记载茶文化,那么绘画就是饮茶场景的形象化再现。比如此次展出的明代丁云鹏绘《玉川煮茶图》,明代唐寅绘《事茗图卷》,明代文徵明绘《茶具十咏图轴》等,除名家画作外,还有一些画工所绘清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饮茶场景的画作,以及一些西方饮茶场景画作。

展览中值得一提的,还有最新的考古发现,即2022年在山西长治市潞州区屈家庄村唐墓出土的一组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的茶具。“可以说我们这次展览既具有观赏性,同时也有学术的前沿性。”任万平说。

茶通世界

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最早起源于丝绸之路,虽是以丝绸命名,其实包含了茶叶、瓷器、丝绸三方面。“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此次展览也从茶的角度,体现了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任万平说。

展览上有一个小细节,让游客们心生赞叹,不是哪件展品,而是长长的借展单位名单,展品不仅来自国内各省市,还有日本、英国、俄罗斯等国。

“从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借来的19世纪漆绘饮茶图盒上,描绘着俄罗斯人喝茶的场景。与我们用茶杯、盖碗不同,他们喝茶用的是深盘,与西餐中喝汤的方式一样。”任万平进一步介绍,喝茶方式的不同能体现各国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国人喝茶是慢条斯理、很悠然的,不需要茶很快凉下来;而西方用开口大的盘散热效果好,滚烫的茶水可以很快凉下来喝到嘴里,这也正对应了西方人开放的性格。

除饮茶外,中西方烹茶器具也大为不同,我们多采用紫砂壶、瓷壶,而茶炊则是俄罗斯茶文化特有的器具,是一种具有保温功能、类似煮壶的铜制器具,器型也较为硕大。

“茶来自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国后入乡随俗,结合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独特的饮茶风格,这就是文化的多样性。茶也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标识。”任万平说。

通过观察,记者发现,来观展的游客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目的性地为了看特展而来,另一类,也是人数相对更多的一类,是来故宫旅游,发现午门这里有展览,好奇一观,慢慢发现原来是个茶文化特展。故宫外国游客之多不用赘述,因此展览本身也是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形式。

茶通未来

“这是什么?”

“茶百戏。”

“茶百戏是什么?”

“嘘,认真看……”

循着家长和孩子的对话看去,展厅一侧,是宋代点茶技艺的视频介绍,也是观众最多的展览场景。

“这个展览上有很多设计亮点。”游客小乐说,“比如第一个展厅里将六大茶类的制作步骤以分栏的形式在同一画面中呈现,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工艺的区别。”

“还有中间展厅一个高悬的山水长卷下,用动态投影将画中的水流延伸,结合旁边搭造的饮茶环境实景,有一种画面活起来的感觉,就像来参加山水间的雅集一样!”游客木子接着说。

对于这些结合现代技术手段的展览呈现方式,任万平将其比喻为给展览内容“梳洗打扮”和“化妆”,“每个展览都有自己的调性,这些技术手段,能让整个展览的形式更活泼生动。”

除展览呈现方式多样化外,央视也在9月4日对展览做了长达4小时的直播,让不能来到现场的观众也能跨越时空、领略这场茶文化特展的风采。“现在都讲融媒体,直播也是我们将茶文化通过更加立体、多元的形式进行传播。”

据了解,故宫之后还将举办本次展览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展览期间,还要陆续作10场学术讲座,每星期一次,观众可以通过公众号进行预约。

开幕当天的讲座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刘仲华教授讲述《中国茶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故宫的学者研究的是茶器、贡茶,是过去,而当代茶人研究的是茶学,是未来。让大家通过展览看到茶的历史以及对中国人品格的影响,也通过讲座了解茶产业现状和未来发展。”任万平说。

观展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一对热衷茶文化的母女,一路看,妈妈一路对照介绍给女儿讲述每一件藏品。两人还玩了一个小“游戏”——从展品中找主题海报的元素。

按照任万平的介绍,《说文解字》中并没有对“茶”本字的释义,很多人理解茶为“人在草木间”,于是在海报设计上也颇下了一番功夫:一个大大的“茶”字,中间一撇一捺即为“人”,上面有山水、下面有树木,中间还有古画中喝茶的场景。“我和女儿约定,要找到中间这幅古画在哪儿。”母亲说。“还是我最先发现的!”女儿答。

茶文化,正如这对母女一样在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通向未来。

2023-09-08 本报记者 李冰洁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9400.html 1 委员邀您午门看茶 49,40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