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议政

让中医药更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张洪春访谈

本报记者 刘喜梅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3月08日   第 11 版)

■委员简介 张洪春 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全国名中医”;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部、保健医疗部主任。 2018年,在“同心·共铸中国心”公益活动中担任志愿者的张洪春委员(右三)为四川汶川的村民送医送药。(资料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是国家层面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时刻牵挂的事儿,更是事关全体人民健康福祉的事儿。就相关话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张洪春。

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记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重大工程方案”),部署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中西医协同等八项重点工程。对于这一让业界备受鼓舞的重大利好,您有什么体会?

张洪春:我当然也很受鼓舞。不难发现,这八大工程覆盖面广且切中要害,从防病治病能力到提高科研水平,从教育到产业,从人才培养到国际化,从医到药等等,都考虑了在内。可以说,方案直面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存在的主要短板问题,有望促进中医药振兴驶上快车道。

记者:2月27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调研中医药工作时也强调,要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好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如何借助重大工程方案印发时机,实现这一“更好”目标?

张洪春:重大工程方案实施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要实现“更好”目标,就要把中医药做大做强,更要把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作用发挥好。

记者: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作用有哪些?

张洪春:我们以新冠和流感为例来说明,二者都属于重大传染病。防控重大传染病,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疾病暴发之前提供预警;二是在疾病暴发之后,根据证候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三是改善不同发病阶段的症状,加速康复。

我的团队正在联合包括中医、计算机、气象、数学、流行病学等在内的多学科专家开展交叉合作,构建流感预警模型。这一模型导入了中医文献记载的一甲子的流感暴发资料,其中包括每次流感暴发的特点、治疗方案等,经由大数据分析并总结发病规律。模型未来投入使用后,我们将能够在流感暴发之前预测可能流行的类型及证候。

很多人仍有印象,武汉疫情暴发初期,因为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案和药物,综合类医疗机构曾一度陷入被动。但在方舱医院却有一个可喜的现象——因为实现了中医药的全覆盖式早期干预,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的比例很低。这里的中医药干预,就是中医根据新冠感染的证候所做出的。

武汉疫情暴发初期,尚未搞清楚病毒毒株及病毒传播规律,但是针对患者普遍出现的发热、乏力、咳嗽等湿毒疫症状,中医药已经具备几千年的治疗经验。

在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方面,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也很明显。比如前段时间大家集中“阳”了,不少患者出现了“刀片嗓”以及虚汗乏力状况,运用中药含片以及提升正气的中成药或汤剂对症治疗,发挥整体调节作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的来说,中医药在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过程中,对人体机能发挥的是综合作用,比如抑制病毒复制、抑制炎症反应、调整免疫状态等。

记者:是否可以理解为,中医药在防控重大传染病的各个阶段都能发挥特色优势作用?

张洪春:也不能这样理解。比如,对于新冠病毒急性感染较重症病人甚至需要上呼吸机的病人,我个人认为应以西医药对症与支持治疗为主。

其实,不管是中医药还是西医药,都不能治愈所有疾病。但在某些疾病领域或者疾病发展的某些阶段,中西医的确各有优势。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按照重大工程方案所强调的原则“宜中则中、宜西则西”,发挥彼此优势而不是争论谁居于主次,这样才能实现患者效益最大化。

中医药现代化必须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记者:您上面提到多学科合作构建流感监测模型,是中医药现代化的一种探索,但公众甚至部分中医药人对中医药要不要现代化所持的态度也褒贬不一。对此,您怎么看?

张洪春:中医药要不要现代化?答案是肯定的。

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强调的,要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和范式,具有鲜明“中国烙印”的中医药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相呼应,显然不能排除在外。

中医药的现代化,并不是直接用西医学思维来指导中医,也不是直接用西医学的方式方法来评价中医药。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确实需要应用现代科技的手段来讲清楚治病机理、说明白确切疗效,但现代科技的手段并不完全等同于西医药的手段。事实上,西医药的手段也只是现代科技的手段之一,且仅仅是之一。

记者:为什么强调只是手段之一?

张洪春:因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一样,实施起来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对于中医药现代化的理解和推进,也应该循序渐进。

比如,单纯一味中药的成分和治病机理可能并不难解释,甚至运用现代组学的技术绘制基因图谱也难度不大。但是,十几味中药配伍在一起,靶点和治病机理就很复杂,可能短时间内并不能完全明确,或者不能一下子用现代循证医学的方法解释清楚。不能完全解释清楚的事情就不科学吗?我以为不是,我们应该把这些问题留给未来科学的发展去解决,就像量子纠缠最终被证实一样。

记者:印象中,您担任上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曾就相关问题提交过提案?

张洪春:对!我认为不能因为现在西医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就把西医最常用的循证医学评价手段等同于现代科学,甚至直接用西医思维指导中医药发展。这是一刀切。中西医、中西药各有优势,应该取长补短,既不能全盘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

记者:关于中医药现代化,有学者表示,如果按照诺奖标准,传统中医已获得N次诺奖。比如,仅《肘后备急方》一部中医药古典文献,就记载了至少2个诺奖成果——青蒿素和斑疹伤寒病的传染源。这,足足领先了诺奖科学家1700年之久。

张洪春:这个例子有一定的道理。

首先,它说明了中医药是一个资源宝库,其中有诸多可以挖掘的资源,包括理论资源。这也要求我们对这一宝库做好保护,比如正在编纂的《中华医藏》就是对中医药典籍资源的保护。

其次,说明了中医药的部分资源可用现代科技的手段来研究。其实不管是青蒿素还是斑疹伤寒病传染源的发现,都是科学家们在中医药的资源宝库中,应用现代科技的手段找到准确的靶点或临床路径,进而应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表达了出来。这种探索,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的手段之一,但不是主流,更不是全部。

必须坦陈,与时俱进是所有学科发展面临的共同命题,中医药学自然也不例外。但中医药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必须在遵守规律的前提下去创新。也就是说,中医药的现代化也必须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传承创新包括方方面面

记者:不改“基因”,是不是意味着中医药发展不能脱离了传承?

张洪春:当然。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其传承、创新、发展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其实,传承创新包括方方面面——

比如,屠呦呦老师发现青蒿素可以治疗疟疾,或者张亭栋老师发现可以用三氧化二砷(砒霜)治疗白血病,都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找到可以解决西医所面对的棘手疾病的办法,这是创新。

为经典的理法方药提供一些现代科学的证据,也是创新。比如,我们通过做循证医学研究,证实了我国古代在防治疫病方面的一些经典名方同样可以治疗新冠、流感等。

还有,运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把中药治病的机制讲清楚、说明白,同样是创新。

记者:您能否用您带领的团队正在做或者已完成的项目,形象地介绍一下中药传承创新的过程?

张洪春:我们以表寒里热方治疗新冠感染为例。

在做流感的证候研究时,我们应用大数据观察发现,其中的表寒里热证患者占50%。何谓表寒里热证?就是病人有发热、恶寒、无汗,以及头痛、身痛、特别怕冷等症状,同时又有口渴、大便干、口臭甚至咳嗽有黄痰这些里热症的表现。

在治疗新冠病人的大面积感染时,我发现患者也有表寒里热的证候规律,就在此基础上,带领团队运用治疗风寒的经典方“荆防败毒散”再加上治疗里热的经典方“麻杏石甘汤”,重组了一个表寒里热方,临床疗效突出。

记者:一项系统工程的传承创新过程,一定会有些关键环节需要额外关注。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您是否曾就中药炮制技艺传承与人才培养问题提交了提案?

张洪春:2021年,我提交了一件相关提案。

中药炮制是中国传统医药守正的重要环节,炮制技艺是关键制备或提取手段。但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因为长时间以来对中药炮制技艺的重视和投入不足、高层次传承人才匮乏等原因,一些优秀的传统炮制技艺正面临着“后继乏术、后继乏人”的现象。因此我建议,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需加大对创新发展中药炮制技艺的支持力度。

我们注意到,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创新已经被纳入了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政协委员履职建言,只要切口好、方向对,就能够落地有声。

人才是传承的根本,也是创新发展的根本

记者:作为“全国名中医”,您既师出名门也培养了众多人才,在您看来,从小医生成长为大医生,需要经过哪些修炼?

张洪春:概括来说,任何一名医生的成长要从小医生开始。而要成为名医、苍生大医,则需要德技兼修。具体路径有三:一要通读经典文献原著;二是读原著要入脑入心;三要勤于做科研。

记者:您提出这三点,具体原因是什么?

张洪春:通读才能思悟,在入脑入心通读原著的基础上才能学深学透,并在需要应用的时候融会贯通。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在看诊一些复杂病人的时候常常有似曾相识之感,这就是学经典、悟经典、用经典的缘故。

科研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一大待补短板。众所周知,我的导师晁恩祥老师提出的“风咳”理论,在治疗哮喘、感冒后咳嗽以及咳嗽变异性哮喘方面,取得了极好疗效。春节前治疗新冠感染后咳嗽时,我们团队也组了一个新冠咳嗽方。该方除了继承晁老的“风咳”思想外,还根据新冠病人的特点加入了一些化湿祛痰的药,如厚朴、苍术、当归等,也获得了患者的良好反馈。这既是科研,也是传承和创新。

只有科研成果才能奠定一个医生的学术地位,才能引领学科发展。这也是我为什么强调中医也要勤于做科研的原因。

记者:关于人才培养,您还多次提到要建立有利于中青年医师成长的体制机制,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张洪春:客观来说,中医的成长过程较西医更为漫长。但除了客观原因,体制机制不健全也是重要原因。现在,中医人才梯队的断层现象很明显,其中最缺乏的就是中青年名中医和领军人才,这主要是制度原因造成的,所以我呼吁要给中青年中医师更多的平台和机会。目前中日友好医院正在探索实施“中青年名中医工作室”工程,我认为这是不错的尝试。毕竟,归根结底,人才是传承的根本,也是创新发展的根本。

记者:创新发展的根本,还是为了护佑人民健康。

张洪春:是的。我们相信,在各种政策利好之下,在中医药界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都会越来越强大。有强大的事业和产业做基础,更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并且,这一目标实现,不仅能惠泽中国人民,也能够惠泽世界人民。

图/受访者提供

2023-03-08 本报记者 刘喜梅 ——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张洪春访谈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9440.html 1 让中医药更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39,44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