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关系北方地区广大群众温暖过冬,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要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方针,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加快提高清洁供暖比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积极布局以核能供暖等为代表的清洁供暖供热产业,正是国家电投践行“双碳”目标的有力实践。时至今日,在山东海阳,国家电投首创核能供热商用品牌“暖核一号”,助力海阳成为我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在安徽小岗村,地源热泵集中供冷供热服务,改变了乡村用能模式;在黑龙江密山,生物质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已悄然形成……一个个清洁供暖产业创新成果汇聚起能源变革的强劲动力,为美丽中国建设增添了盎然绿意。
核能供热暖身更暖心
核能清洁供暖,其实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核能供热反应堆研发。经多年探索,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受技术设备、市场等因素所限,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拥抱核能供暖是大势所趋,更是经济之选。2018年,伴随山东、辽宁等地清洁取暖规划全面推进落实,国家电投敏锐抓住产业窗口期,迈出了核能综合利用的跨越性步伐。
核电跨界之笔落在了山东海阳。在2018年海阳核电1号机组成功商运伊始,核能供热的构想便在山东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放心中萌发。从多重回路隔离设计技术路线的选定,到“核电厂+政府平台+供热企业”三方联合运行商业模式的成型,吴放带领项目团队啃下一个个“硬骨头”,取得的技术成果填补了“百万千瓦级中压饱和汽轮机组抽汽技术”等一个个国内空白,形成了一整套以“暖核一号”命名的核能供暖技术。
一期园区级供暖,二期县域级供暖,三期区域级供暖。“暖核一号”沿着“三步走”战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2021年11月9日,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二期202.5兆瓦项目提前6天投运,海阳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暖核一号”给老百姓带来了温暖,带来了蓝天,也带来了实惠,居民住宅取暖费每建筑平方米较往年下调了一元钱。
同年11月10日,“暖核一号”开阀调试,进入热态调试期,为11月15日海阳如期供暖提前“热身”。在此之前,山东核电靠前站位、统筹规划,完成厂内设施维护、应急准备、核能供热系统充水排气等准备工作,全力以赴保障今冬明春海阳居民温暖过冬。
从黄海之滨到渤海之畔,核能供暖的绿色传奇在红沿河核能供暖项目续写。作为东北地区首座核电站和东北最大电力能源投资项目,辽宁红沿河核能供暖项目投产后每年将减少标煤消耗5726吨,减排二氧化碳1.41万吨。照此估算,国家电投两大核能供暖项目在2022-2023供暖季结束后,预计节约原煤约20.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1.4万吨,有效改善区域供暖季大气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
智慧融合贡献保暖保供新方案
“风光无限”的可再生能源是我国的资源禀赋特征,更是国家电投的鲜明优势。截至2022年8月底,国家电投总装机规模突破2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突破1.26亿千瓦,占比62.5%,光伏装机、新能源装机、可再生能源装机、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均居全球第一。
借助绿色优势力促融合共生,国家电投将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供暖服务民生演绎得淋漓尽致。
太阳能、风力资源丰富的三北地区,有着发展“分布式能源+电取暖”的天然优势。在山西灵丘,河北公司打造全国最大、山西首个风电清洁供暖示范项目,2022年供暖季计划供热8.9万吉焦,为2250户居民和220个商业用户送去温暖。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为城市公建、建筑群、各类园区清洁供暖提供有益支撑。安徽分公司在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凤阳县小岗村建设地源热泵,面向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养老服务中心、村委会等地提供集中供冷供热服务,绿色低碳环保的同时,其制冷制热效率比传统空气源热泵高出40%左右,运行费用仅为普通中央空调的30-50%,一年可节省电费10万元。为充分利用可再生地热资源,中央研究院还创新开发了复合式冷热源系统。该系统包括“地源热泵+电锅炉+蓄能水罐+冷水机组”。地源热泵提供基础负荷,夏季采用冷却塔调峰供冷,冬季采用“电锅炉+蓄能水罐”调峰供暖。据了解,该技术将应用于中央研究院源网荷储一体化光伏发电项目二期工程。
探索不息,融合不止。因地制宜探索清洁供暖的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国家电投深入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务实之举、创新之举、谋变之举。
创新用能为产业装入新引擎
以2021年占比60%作为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目标,我国自“十三五”起掀起了一场农村取暖革命。在“双碳”、美丽中国等目标引领下,“十四五”期间农村散煤替代需求将达0.5亿吨/年(标煤)。
上海成套院就以自主研发的国际先进、国内首创生物质绿能颗粒技术、移动式绿能颗粒生产装置——“秸能一号”,在田间地头打响了一场碧水蓝天保卫战。
“‘秸能一号’以农业秸秆、林下剩余物和农副加工废弃物为原料,零距离处理生物质废弃物就地实现类煤燃料转化,突破生物质能源化利用运储不便的瓶颈。”上海成套院副总经理马明俊表示。
2022年9月1日,“秸能一号”已于黑龙江佳木斯实现连续生产出料,这标志着生物质绿能颗粒技术实现创新成果落地转化。2022-2023供暖季,国家电投在佳木斯“一区三县”开展散煤替代供暖,预计2024年实现年产绿能颗粒30万吨,推动约1000万平方米的清洁取暖散煤替代。
在黑龙江密山,吉电股份着眼于当地玉米秸秆丰富的生态优势,打通了一条“原材料收储—燃料加工—能源供应—有机肥销售”的秸秆再利用、再循环产业链。在产业链上游,6万吨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基地已完成试运行,实现燃煤替代近3万吨;在产业链中游,目前覆盖密山市16个乡镇的43台常压生物质供热锅炉已实现供暖,供热面积共计26.1万平方米;在产业链下游,多方联合将秸秆燃烧后的灰渣制成有机肥料,真正实现“取之于田,用之于田”。
“以前秸秆太多,没地方放,我们都直接烧在地里头,老污染环境了。”已年过半百的村民王玉树说,“没想到秸秆能变‘废’为‘宝’,现在我们一年还多了不少收入呢。”
清洁供暖的“密山模式”,让家里暖起来、也让腰包鼓起来。国家电投用创新持续点燃农村能源革命的星星之火。
面对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生活方式革命的加速演进,清洁供暖供热作为改善我国能源结构,打好“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举措,驶入了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抢抓机遇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国家电投已明确将清洁供暖供热作为首批六个方向之一的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开发,不断向实现规模化高质量发展进击。
2022年11月1日,河北公司保定“综合智慧零碳电厂”一期工程在唐县正式开工。项目以三网融合天枢平台为架构搭建智慧系统,将实现区域三网融合,清洁供热等全场景落地。
“核能+供暖”“新能源+供暖”“生物质+供暖”……锚定“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发展新蓝图,国家电投正以自身产业优势创新清洁能源保供实践,以企业发展方案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注入新动能。
文/王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