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围绕新冠疫情对经济影响的滞后效应开始显现等问题提出建议。她表示,当前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自主创新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前不久,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全球经贸形势极其严峻,下行压力明显加大。我国外贸领域主要矛盾,已从去年的供应链受阻、履约能力不足转变为当前的外需走弱、订单下降。
分析其中原因,马珺表示,首先,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西方国家针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对我国高科技产业进行打压,技术壁垒、供应链转移对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形成双重压力;其次,我国制造业在品种和质量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品牌影响力及相应市场渠道优势的缺失不利于高质量国际贸易的开展。加之疫情以来部分供应链向海外转移,部分订单被分流,制造业“短板”使得疫情后的经济复苏更加困难。
如何保障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马珺认为,要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要破解转型升级、和谐发展、技术创新三大难题: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继续巩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另一方面,在金融政策方面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最后,在投资方面应通过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和引导作用,激励和带动全社会投资的增长,同时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民间资本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