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全国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当时,参加联组讨论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静围绕“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石”,当面向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汇报。
在那次发言中,王静提出三条建议。其中一条,是支持快检技术运用于田间地头,作为第一时间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雷达”。
作为一名专业人士,王静经常被问道“你在哪里买菜,挑选蔬菜要注意什么”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人们对食品安全的焦虑。
“我们做过一项调查,有近一半的人回答,最在意果蔬的农药残留。”王静认为,从源头做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把关最为关键。快检技术是王静创新团队针对农产品安全检测把关研发多年的产品,它集成了抗体制备、免疫层析、图像识别、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等,用手机扫一扫,几分钟即可完成多种农药残留等污染物检测。
转眼间,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交流已过去一年了,快检技术这个绿色“雷达”应用推广情况如何?
“变化大,动作大,力度大!”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王静依然保持着爽朗大气的风格,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22年,在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推动下,快检技术在全国迅速推广,并出台相关规范和标准。不仅如此,快检技术作为新条款被写入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于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成为市场监督抽查和行政处罚的证据。
春节前后,王静接连到海南、广东、北京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市场调研。在乡镇和一定规模的农贸市场里,都设有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室。在一家菜市场,王静现场采集芹菜、豇豆、韭菜等常见蔬菜品种,在快检室里分别进行检测。
“现场有几十个人,检测完成后,大家比我的动作还快,纷纷用手机去扫,结果也很快就显示出来了。”王静笑着说。
第二天,她又随调研组深入一家茶场,经过现场检测,茶叶未检出农残,在场的人们鼓掌喝彩。
现场一位工作人员当场就问王静,“检测包这么好用,能不能留给我们?”
没有什么比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对人们生活有用更令科技工作者们感到充实的了。让生产者承诺自产农产品合格有抓手,用真实的数据化解社会焦虑,让消费者明白放心地选购蔬果,也是王静创新团队研发快检技术的初衷之一。
“去年我向习近平总书记作汇报时,总书记还关心地问起我们创新团队的工作任务。”令王静感触最深的是总书记对食品安全念兹在兹。“早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说过,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在过去的一年中,王静带领团队继续完善快检技术,为了验证效果,他们一次次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走进充满烟火气的菜市场,最后成功实现农药残留“居家检”、田间地头“随时检”,为农产品上市把关提供了有力支撑。
绿色“雷达”落地,春华终成秋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石更加稳固了,王静履职的底气更足了。她告诉记者,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她将继续以提案的形式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