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北京的气温一下攀升至近20度,一片春意盎然。
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里,各大媒体早已备好的“长枪短炮”,举手提问声此起彼伏,让会场更加热意融融。
“近年来,全国政协经常运用网络视频手段开展协商议政,让田间地头的场景直达北京会议室,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请问,十三届全国政协在履职形式上有哪些创新?”下午5点左右,记者在高举几次手后,终于获得一个宝贵的提问机会。
“人民政协报围绕全国政协做了不少生动的报道,我每天都在看。”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暖心的开场白,既缓解了记者的紧张情绪,也凭添了一份亲切。
郭卫民在回应时表示,全国政协高度重视发挥互联网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疫情形势下,深入开展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仅去年就召开视频会议、举行远程连线超过210场次,协商活动直接连线地方政协、田间地头。”
当郭卫民提到“210场次”时,不少记者都频频点头,双手在电脑键盘上不停地记录着。记者脑海里不由得想起2019年3月29日,在全国政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红玲客串了一回记者。她站在湖北省潜江市后湖管理区的莫岭乡镇公路上,通过手机网络向参会人员远程讲解了“莫岭大道”的前世今生。与会委员们虽“远隔千里”,却仿佛在一起。
“我们每个政协委员都有App,这个App就是履职平台,我们提案大多是通过手机操作提交,有些重要的讨论也在手机上进行,所以网上‘全天候’履职已成为委员工作的新常态。”
“专家协商会也是一种新的协商形式,参加专家协商会的有政协委员,也有专家学者,在相关领域有很深造诣。”
“在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作用组织委员开展履职活动的同时,试点开展委员自主调研。”
……
郭卫民仍微笑着坐在台上,耐心地介绍着,记者的心情却久久难以平复。其实,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政协新闻报道一线的记者,对于十三届全国政协的履职创新并不陌生。回想起过去采访过的委员们,大家都说:“有了委员移动履职平台,我们履职投入的时间更多了”“网络议政是开门办事,非常了不起”“建言者虽在千里之外,却如身临其境”……
一句句发自肺腑的点评和肯定,也印证了十三届全国政协履职创新一直不断往深里走、向实处行,而这种持续的锐意创新,也让政协工作更加富有生气。
那记者能做什么呢?我想,就是跟与会的同行们一起,让一条条冒着“热气”的新闻及时准确传播出去,让两会好声音更好更快地飞入寻常百姓家。